美文网首页
社会中的自我

社会中的自我

作者: 不开口的巴旦木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13:36 被阅读0次

焦点和错觉

  1. 焦点效应: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

    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我们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如果我们不小心按到了图书馆的警铃,我们会非常懊恼,但别人经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可能很快会忘记。因此,请记住,他人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注意你。

  2. 透明度错觉: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

自我概念:我是谁

我们世界的核心:我们的自我感觉

  1. 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而他人也有利于我们进行自我塑造。

  2. 你的自我概念构成要素以及定义你的自我的那些特殊信念就是你的自我图式。图式使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比如身体强壮的,聪明的等等。这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别人和自己。例如运动员是你的图式,那么你会注意别人的身体和技巧。如果别人和你的生日和你的接近,你会更容易记住。

  3. 我们的自我概念不仅仅包括关于我们是什么样子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包含我们梦想中的样子,比如激情的、富有的,也包含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比如失业的、失败的。这种可能的自我i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能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或者促使我们努力避免成为自己害怕的样子。

社会自我的发展

基因和社会经验对人格和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他人的比较、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的成功或失败、周围的文化

1. 我们扮演的角色。

当我们扮演某一个新角色,例如大学生,我们就开始了自我觉察,我们会逐渐接受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为自己的组织说很多好话。

2.社会比较。

  • 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聪明或者强壮?一种方式就是和他人比较。当别人不漂亮时,我们就觉得自己漂亮或英俊,当别人迟钝时,我们就觉得自己聪明,因此我们可能会为别人的失败而暗自高兴。

  • 当我们攀爬成功的阶梯时,通常会向上看,而不是向下看,我们将自己与做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

  • 当面对竞争时,我们常常承认竞争对手本来就固有一些优势,以此保护我们动摇的自尊。

3. 他人评价。

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觉得自己不错。如果我们称赞某个小孩很有才华、刻苦学习或者乐于助人,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把这些观点融入其自我概念和行为中。

4. 自我与文化。

在不同文化氛围内,容易产生不同的相互依存的自我,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 文化与自尊。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与“他人怎么评价我和我的群体”密切相关。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尊更多是个人的而不是关系的。
  • 文化与情绪。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高兴通常伴随着积极的社会交往-亲密感、友好和尊敬;在个人主义文化中,高兴通常伴随着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5. 自我认识

  • 当我们在预测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我们会高估我们在恋爱关系中的持续时间。如何更好的预测自己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参考在过去相似的情境下的行为。

  • 当我们在预测我们的感受时,我们很难预测自己未来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们会错误地预测自己谈一场浪漫的恋爱或者被侮辱后的感受。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人们都会高估它们对自己幸福感的影响。

  • 我们会低估心理免疫系统的力量,并且因此倾向于高估我们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反应的持久性。也就是说重大挫折所引发的痛苦持续时间比我们预想的要短。

自尊的实质及其动机力量

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的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注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会有高自尊。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擅长数学,我们将更有可能在数学方面做得好些。我们在数学方面做得好,会使我们相信我们擅长数学,继而去激励我们做得更好!所以,如果你想去鼓励一个人,你最好基于具体的表扬(“你很擅长数学!“)而不是泛泛的表扬(“你很棒!”);而且你的赞誉是需要反映真实的能力(“与上次测验相比,你真的有所提高!”),而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你能做到任何事情!”),真实而具体的反馈是最好的!

1. 自尊动机

大多数人都会极力维持自己的自尊。维持或增强自尊的动机是什么呢?当我们遭遇威胁性的社会拒绝时,自尊指示表会警告我们,以促使我们更敏锐地觉察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会降低我们的自尊,这种痛苦会驱使我们通过行动来发展自我,并且在其他地方寻求社会接纳和认同。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我们失败,或与他人比较处于劣势时,高自尊的人通常会做出补偿反应,如责怪别人或认为他人和自己一样失败或下次更加努力,这些反应有助于他们保护积极的自我感觉。而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自责或放弃努力,进而被击垮。

2.自尊、自恋与自负

  • 尽管一般来讲高自尊优于低自尊,但是研究者发现,很多社会破坏者的自尊都高于平均水平。一个高自尊的人如果遭到社会的排斥而感到威胁或沮丧时,他就具有潜在的攻击性。

  • 大多数高自尊的人都重视个人的成功和他人的关系。自恋者虽然通常有高自尊,但缺少关心他人,常以自我为中心。高自尊如果参杂了膨胀的自我感,会更具有攻击性。

  • 自恋与物质主义有关。如追求成名、膨胀的欲望、越来越少的忠诚关系和降低的同理心。

  • 低自尊的人很容易面临各种临床问题:焦虑、孤独、饮食障碍。当他们感觉很糟糕或收到威胁时,他们更倾向于透过有色眼镜来看待一切--注意并记住别人最坏的行为,并认为伴侣不爱自己。这可能会导致低自尊的人更不满意他们的人及关系。

  • 安全型自尊的人。那些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而感觉良好的人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与自尊建立在内部因素(如个人美德)上的人相比,自尊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的人的自我价值感更脆弱,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

  • 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才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我们将这种方法视为自我同情,即不与他人比较,而是善待自己。

自尊: 我明白只要我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到这件事情。自恋: 做到这件事情的我真牛。自负: 只有我才能做到这件事,其他人都是loser。
自尊: 我积极乐观,与人为善,我的身上有闪光点,所以我值得被爱。自恋: 我真好看,怪不得大家都喜欢我!自负: 只有我才是独一无二的,小王太矮了,小明不太聪明。
自尊与自恋区别就在于,自尊更关注内在的特质,并且因为内在特质感觉良好,自恋更关注物质,并且对他人不关心。
自恋与自负的区别就在于,自恋更加高度关注自己,缺少关心他人,自负不仅高度关注自己,而且会贬低他人价值,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1. 自我的能量

  • 自我的活动能力是有限的。
    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
    看过令人心烦意乱的电影后,努力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其体力明显减弱。
    人们将意志力放在一项任务上,过后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而且更有可能与同伴发生冲突。也更难控制他们的性想法和性行为。

  • 努力做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我们大脑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会消耗一些血糖。自我控制的运作类似于肌肉力量,两者在使用后都会变得比较虚弱,但在休息后可以进行补充,并且随着练习而加强。

  • 尽管自我的力量可以暂时被耗尽,但自我概念确实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专注学习之后会觉得累。其实自律是一件很耗费自我能量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需要时刻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专注,远离垃圾食品和短视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会让我们觉得疲惫。不过自我控制是可以练习的,多想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增加事情成功的概率。

2. 自我效能,即我们感知我们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

  • 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和毅力,较少焦虑和抑郁。他们生活得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效能指引我们制定有挑战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平静的心态寻求解决方案,有较强的毅力而不是反复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

  • 能力加坚持就能产生成绩。伴随成就的获取,自信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

  • 自我效能与结果的控制。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好一些事,那么这个信念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吗?这取决于第二个因素:你有没有控制住结果。你可能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学生或白领(自我效能高),但你害怕因自己的年龄、性别或外表而受到歧视(对结果的控制感低),所以你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前途黯淡。

  • 自我效能与自尊的区别。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自己,这就是自尊。

  • 自我能效的反馈(“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或者“你这次考这么好,平时一定很努力念书吧!”)会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现。跟孩子们说他们很棒,会使他们恐于再次尝试,因为他们会担心也许下次没法做得像这次那么好了!而那些能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的赞扬则会让他们在下一次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你想要鼓励某人,那就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是他们的自尊。鼓励他人的时候,多去强调 “你考到这么好的成绩一定是你平时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说“你考到这么好的成绩一定很聪明吧!”。也就是说我们要让他人认为事情的结果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做到) 而不要让他人将结果归因于不可改变和不可预测的部分(如运气、天赋等)。

3. 控制点

  • 有些人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被外部力量支配的(外部控制型),而还有一些人则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内部控制型)。

  • 那些自认为是内控型的个体更可能在学校表现优异(得到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拥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心理更健康,更满意自己的生活。

  •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感觉到控制取决于我们如何解释挫折。常常将事情的糟糕结果归因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天气、运气、天意等等)的人更容易放弃,且更不容易成功。

我们应当坚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一些可控制的因素,更加积极乐观地看待挫折和失败,我们应当学会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当然,不要盲目乐观,变得乐观、感觉自己在控制之中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但,贫困和病痛还是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4.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 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抑郁或压抑的人容易变得被动和顺从,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他们丧失了意志。

  • 当你学会在某一生活领域如何发挥意志力时,也就更容易抵制其他领域的诱惑力。促进个人在事情中的控制度,可以增强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自主选择权,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有更强的满足感。这对于儿童和老人都适用,作为看护者,我们的职责是帮助看护者过上他们想过的生活,而不是控制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选择意识,在一些事情上让他们做一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这样他们反而会感到更有活力和更快乐。所以说比较好的教育是对小朋友说,“你们自己决定今天穿这双红色的鞋子还是这双蓝色的鞋子?”。让他们能够自己做决定,也就远离了习得性无助。

过多选择的代价
  • 然而过多的选择仍然会降低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因为这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很多后悔的机会,让人们觉得无所适从。如果我们让人们免费去巴黎或者夏威夷旅游时,他们会非常高兴,但要让他们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他们可能就不那么高兴了。选择巴黎的人会后悔无法得到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海水;选择夏威夷的人会后悔欣赏不到壮观的博物馆。就像我们在找工作时也是一样,得到了一份高薪资的offer 却觉得太辛苦,得到了清闲的工作却又抱怨薪酬太低。

  • 其他实验中,人们对无法反悔的选择的满意度比可以反悔的选择的满意度要高。一种社会现象表明了这一观点,美国国家数据显示,一次性无法反悔的婚姻满意度比现在可自由选择的婚姻高。因此,当决定可以撤销时,他们就会思考决定的利弊。而不能撤销决定时,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决定有利的一面,而忽视不利的因素。

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由社会说服(“你拥有通往成功的一切客观条件,你的家世,你的才智”)和自我说服(“我认为我能做到”)来支持,榜样——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但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如果你通过努力获得了某项成功(戒烟、减肥...),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成功构筑了有力的效能信念。
通过认可好的表现来赞扬和增强自尊。当个体行为表现更好时,自尊会得到增强,而其结果又会强化好的行为和进步,那些结果同时也有益于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自我服务偏差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 我们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当得知自己成功时,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 那些即靠能力又靠运气的情境里,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成功者往往认为成功源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坏运气。自我服务归因(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

  • 自我服务偏差会导致婚姻不和、员工不满和讨价还价时的僵持局面。

  • 人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把失败或挫折(例如“我的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不及格”)归因于客观条件(“题目太难了”)甚至别人的偏见(“导师针对我”),比起承认自己不配获得成功更易让人接受。

  • 我们更乐意承认那些过去很久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自己所具备的。而感觉到现在的自己见多识广得多了,也成熟了。

  • 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而所有其他人都带有偏见。这就是“偏见盲点”。这会带来冲突。

  •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会将他们自己与一些积极的词语和有价值的特质相联系。然而,集体主义者更不可能通过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来进行自我提升。

2.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

  •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没有偏见、更健康、更为客观地评价自己。

  • 大部分人认为他们在将来会过得更好。

  • 婚姻中也普遍存在自我服务偏差。经过调查发现,70%的妻子认为家里的家务是自己做的,而56%的丈夫则认为自己做家务更多。

  • 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远多于对别人行为的了解,于是我们假设其他人的行为将不会比我们更极端。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例如说我们能很容易地想到自己收拾衣物的画面,却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置之不理的次数。例如说我们在智力竞赛中遇到不会的题而没有意识到对方也可能一无所知。

  • 主观行为维度将比客观行为维度引发更强的自我服务偏差。例如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的主观评价上(“我与人相处的能力很优秀”、“我的领导能力很突出”)感觉良好,相比之下,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我很守时”)要准确一些。

3.盲目乐观

  • 乐观主义确实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但盲目乐观经常会带来自尊心和幸福感受挫的痛苦。

  • 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遇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以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通常是很有帮助的。

  • 能够听取批评也是重要的。

  •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比如紧张就是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体现。在考试、面试等重大事件面前,保持乐观固然重要,但一点小小的紧张感也会让我们足够重视这件事情从而保持高的专注度和关注度。

4.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

现象:我们常常过分的低估或高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

  •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撑自己的立场。

  • 我们做了错事或任务失败,我们可能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我们猜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事方式与我们相同。”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的影子。“例如说当某个人说谎之后,他便开始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只能把自己的认识推及别人,用自己的反应推断别人的反应。大部分人通常持有大众的观点,所以当人们假设自己处于大众中时,自己是正确的。此外,我们偏爱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通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评判世界。

  • 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的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5.对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

  • 自我服务偏差看做我们加工和记忆有关个人信息的副产品。将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要求我们去注意、评价、回忆自己格他人的行为。这就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出错的机会。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

  • 研究已证实我们有多种动机。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提升自我形象;自尊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出现。

6.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自我服务偏差,确实有些人正承受低自尊的痛苦。

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
  • 当好事发生时,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尽情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而且对自己的正性评价能为我们提供一应对日常生活中压力环境所需的资源。

  • 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方式也可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

  • 自我服务偏差也可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当面临威胁时,较强的自尊可以减轻焦虑。

  • 表现出自我提升倾向的人,情绪复原力更强。

  • 在自我服务的知觉中,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己更聪明、强大、成功,这也许是一种有利的策略。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并且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反应
  • 那些因自己出现社交困难而责备别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够承认自己的问题的人更不快乐。

  • 如果多数的群体成员都认为,虽然自己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但自己的报酬却太低且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那就可能引发不和和嫉妒。

  • 自我服务偏差产生的骄傲感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抑郁,但也可能产生傲慢情绪。

  • 自我服务偏差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这是群体服务偏差。

真正的谦虚,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虚伪的谦逊是在假装渺小,真正的谦逊会意识到自己站在伟大的事业面前。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自我表露的管理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他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1.自我妨碍

  • 有时候,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例如,人们在求职面试前通宵狂欢,在大考来临前疯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 人们通过把失败归因于外因以保护自我形象。这其实反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表现,因为比起“全力争取而失败”来说,“因为耽搁而失败”是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借口。为了维持自我形象,人们对自己设置了障碍。

  • 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因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我昨天睡得太晚了”),而非归因于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这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共形象。

2.印象管理

  • 自我服务偏差、虚伪的谦虚和自我妨碍都揭示出个体十分在意自我形象。

  • 我们渴望被社会接纳,哪怕让我们不惜伤害自己,例如吸烟、酗酒、暴食等。

  • 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的形象,通过推诿、辩解、道歉等方式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

  • 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想要给别人留下印象,我们会确切地意识到我们正在为自己营造形象,而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则是无意识的。所以说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更为真实的表现自我。

  • 自我表露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始料未及的情况下改善人们的心情,人们在尽力展现最好的一面,并努力给他人尤其是亲密的人面前留下积极的印象之后,他们会明显感觉好多了。

  • 出于对自我表露的关注,当失败可能会使人们看起来很糟糕时,人们就会采取自我妨碍的方式。

  • 对某些人而言,他们会不断监控自我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他们倾向于成为人们希望的样子,因此会赞成一些他们并不想赞成的观点,并且会根据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总结:自我效能与自我服务偏差的力量

1.自我效能可以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就失败了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 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于分心。

2.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性意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3.积极地思考与坚强地尝试是重要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或你因为自恋而疏远他人时,请不要那么自信了。那些有关盲目乐观以及其他形式的自我服务偏差的事实,提醒我们自我效能感无法解释自我在社会世界中的全部问题。要是积极思维就能够挽回一切的话,那么如果我们婚姻不和、贫困或是消沉时,我们就只能责怪自己了: “真不害臊!要是我们多努力一些,老实一些,不那么愚蠢的话, 哪会这样啊!”却没有考虑到困难常常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使我 们不但责怪别人甚至苛责自己。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 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中的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nf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