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的学问,其中在宴会上应该如何敬酒,是很多人没有注意的“小节”。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中华民族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礼节。其实,宴会上敬酒的礼节,不仅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大致也都差不多。
说这个话题的原因,是缘于昨晚宴会上的敬酒,其实之前已经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现象。昨晚过来敬酒的是一位长者,他是某市退下来的领导,也被聘为某个社会组织的总顾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来敬酒,被敬这一桌人应该主动站起来,如果没有比他年长、位高的,一般酒杯口应比他低一些,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主动站起来的,酒杯也明显高出这位长者很多。也许有人会说,要那些规矩做什么!如果什么规矩都不要,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将是什么样?
记得几年前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讲礼仪,有很多集讲座视频,里面的内容对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刚刚步入社会的人很有参考价值。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在有用处。少时在乡下,凡遇到有人家娶亲嫁女,大人们总是叫孩子们去学礼节,去了多是看热闹,也没太在意那些“规矩”。
直到大学快毕业时,系主任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礼仪课(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的一些“规矩”),才真正感受到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后来在部队基层还真用上了,到机关第一次跟着政治部范主任下部队,了解到迎来送往、坐车行走的一些礼节,再后来常和领导在一起工作或出差,更加感觉到礼仪确实很重要。
回到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是企业,礼仪无处不在,作用不可小觑。大家还记得一号首长上车后回头牵夫人时、旁边那位不懂礼数的官员的举动那段疯传的视频吧,曾经引起网友们广泛热议,很多人笑话他没“眼力见儿”、不会“来事儿”。其实,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比他好多少?
还遇到过这样两件事:一件是某公司老板多次找我要与某商会会长接触,该商会秘书长答应引荐,但当见到这位老板穿着美国大兵的军装、貌似乡下大爷时,他改变主意了,后来责怪我怎么带这样一个人来。我也提醒过他,他说喜欢随意。另一件是一家公司的员工开车上班,把公司老板的车位占了,保安提醒和要求他开走,他理直气壮地说,人人平等。后来他被解雇了,公司是老板的,你用什么和他讲平等?
前面曾经讲过,和领导一起坐车的礼节、行走的礼节、会议的座次、宴会的座次等,这些都很重要,从而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涵养。曾经参加某个社团庆典,有位先生因主办方未安排他坐主席台而发飙,不少与他不熟悉的人都把他看扁了,活动结束时他趁人不备,顺走一件礼物,这人丢大了。编者还遇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向我提出带他和一些商会会长交朋友的请求,这种不知天高地厚让人感觉哭笑不得。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你认识谁、和谁在一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你是谁,有多少人认识你。
很多年轻人出来谈业务也是,风风火火,显得他雷厉风行、处事果断,结果却处处碰壁,没达成目标还不知其原因。年轻的业务员,应该以客户为主,多倾听,多颂扬客户,时不时把自己的想法含蓄地表达出来即可,不能有“你买不买,不买下家还在等着我”的急躁。有人说:优秀的业务员,其实就是因为他/她很会聊天。喝茶聊天就不能急,慢慢聊,聊到客户高兴,一次不能成交,如果确定其有意向,下次接着聊,只要他/她不拒绝与你聊,你就有希望,签单应该是早晚的事。
再回到宴会上,经常遇到一些年轻的朋友来敬酒,本身弄虚作假就是问题,他一杯敬一桌,其中不少是长者和领导,他高高举起杯子,大家故意把放得很低,使他不得不下降高度碰杯,他干了要求全部都跟着干,一个一个去逼着干,弄得气氛很不愉快。斟酒倒茶也一样,满杯酒半杯茶,先主后次,最后给自己。除非特殊情况,酒一般要尽可能公平。
国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节,不要以为中国才讲究这些礼节,注意影视、新闻中国外的社交场合,一定都是有理有节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礼节有些不同,与这些国家、民族的交往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其礼节和禁忌,否则你可能会闹出大笑话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