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为《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过我读完之后最深的感受是引发了我对沉没成本与半途而废这两个概念的思考。
文章结构啥叫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事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称之为沉没成本,也叫协和效应。
既然叫协和效应,是不是和协和飞机有关?嗯,确实是,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协和飞机时,曾一度面临各种问题,想终止项目,但因为前期投入过于巨大,而一直持续投入知道研发完成,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两国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现场生活中我们也时刻面临着与沉没成本的挑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走进电影院之后你发现这个电影是烂片,你会选择马上转身离开还是坚持把它看完?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即使留在电影院里玩手机,也会坚持等放映结束后再离场,因为受到了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的影响。其实换个角度想,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相同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为了沉没成本,最后浪费的是机会成本。
我读完这篇文章第一个映入脑中的概念就是“半途而废”,如何区分?其实最大的困惑点在于人无法预知未来,所以不知道坚持下去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目标都是奔着成功去的,当我们觉得还有希望成功时会再坚持一下,当我们觉得已经无望时会选择放弃,换一条路。抛开道德层次的思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没有对错,选择的结果也没有高低,只是一种单纯的选择,不过最后的结果会带来很多评判,包括自己的评判和他人的评价。而这也是最容易引发我们产生后悔情绪的部分。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提倡坚持,即使一个人坚持之后没有取得最终的胜利,他也会因为这种坚持的精神所被歌颂,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坚持,更多的是被报以同情和鼓励的支持,我们看到的文章,电影或者相关的文学记录,描述的都是坚持到底,然后成功的故事,比如你经常可以听到一个人连续创业多次,欠下巨债,但是没有放弃,最终坚持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等等。我从不怀疑这种故事的真实性,但它在我们生活中究竟占多少比例,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他们的生活对我们真的有这么大的指导意义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当我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都很迷茫,我想知道一个答案可以帮助我走往正确的道路,但是我总是感觉自己被沉没成本束缚的同时也被不能"半途而废"的道德观念所绑架。
不过还好我没有为自己做的任何一个决定而后悔过,因为这一路我所看到的风景,都很美。
回到沉没成本,作者提出婚礼是婚姻的一种沉没成本,婚礼的过程付出越多,夫妻今后选择离婚的可能性会越低,因为她们不愿意再经历一次相同的准备婚礼的折磨。这个观点比较新颖,不过多少还是有些牵强,而且就我个人而言,客观的说婚姻中的很多实例可以用来做经济学的剖析,但是看多了会问自己一个问题,难道婚姻是由经济学构成的?那些我们说的真爱在哪里?
人生,既然不能预知未来,只能勇敢的前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