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章节我们深入了解了消费者消费理论,即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怎么选择,应对价格的变化消费者怎么改变。这个章节我们来看经济活动的另一边:生产者如何用有限的成本生产最多的产品、如何压到最低的成本。其实生产者消费者就如同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看似黑白分明相互对立,实则一个原理:追求利益与利润。
这一章的概念可能最为复杂,贵在坚持,翻过这座高峰,山后一马平川。
生产成本
一、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企业追求的无非就是利润,而成本是产品生产和定价的关键因素。
总利润=总收益-总成本,这个简单的公式想必大家都知道。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生产的产品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总利润:是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
二、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压低总成本是增大总利润的关键,那么总成本如何运算呢?
如果你还记得第一章我们介绍的十大经济学原理,那么你应该记得: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拿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
总成本就是机会成本之和,机会成本又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例如进货货款,例如店铺房租。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例如时间,例如资本。
实例:
我如果放弃我公务员月薪5000工资去开店,店铺房租5000元每月。那么月租五千房租是显性成本,我放弃的一个月工作时间(价值5000元)是隐性成本。总成本10000。
如果我开店的店铺是自己的,不需要房租,但是原本租赁给他人的价值5000月租失去了,所以这里的显性成本是0,我放弃的一个月房租资本(价值5000元)以及一个月工作时间(价值5000元)。总成本10000,是一样的。
所以学完了经济学,考量经济世界的眼界就会更为精确完整。普通人看显性成本,经济学人看机会成本(显性+隐性)。个人再推广一步,还有社会成本,例如放弃公务员工作开店,失去的不仅仅是月薪5000元,与之挂钩的还有放弃政治地位的社会成本。
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再讨论了显性成本与隐形成本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利润的问题,引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概念。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总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如图:
会计利润计算了企业的账目盈亏与否,而经济利润决定了企业有没有继续经营的价值。例如我放弃了5000元月薪的工作去开店,扣除房租后赚了1000元,此时会计利润是1000元盈利了,而细算下来经济利润是负的,亏了4000元。
四、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是按有无货币支出划分的,成本的另一个划分标准是成本是否易变,分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s):不随着短期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如咖啡厅的房租成本,一天咖啡销量得多少不影响房租的多少,这就是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随着产量变动而实时变动的成本。例如咖啡豆的成本,多买一杯咖啡就需要多花一份咖啡豆。
为什么固定成本强调是短期内无法改变呢,因为短期内的固定成本长期而言是可变的,例如咖啡销量超高,短期内无法扩建咖啡厅扩大营收,房租为固定成本;长期来看老板可以另外选址、开设分店,房租变成了可变成本。
生产理论(简介)
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解决个问题,一个是“在成本有限情况,如何分配组合生产资料能使总销量最大。”,一个是“如何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研究前者的理论为生产理论,研究后者的理论是成本理论。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生产理论。
首先看一张对比图:
消费者生产者对比图可以看到生产者的生产理论和消费者的序数理论是十分相似的,其实生产理论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消费者理论,这样便于理解。
消费者收入有限,购物能力受到“预算约束线”限制,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形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其往上平移直到相切预算约束曲线于最优点,在这一点消费者在固定收入下取得的最大效用。
生产者在生产资料市场扮演的就是类似消费者的角色,只不过消费者是购买可乐披萨,搭配组合达成最大效用,而生产者是“购买”劳动力和厂房机,搭配组合达成最大产量。所以完全可以类比:
生产者成本有限,生产能力受到“等成本曲线”限制,由于“边际产量递减”的影响,两种生产资料的不同组合形成的“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其往上平移直到相切等成本曲线于最优点,在这一点生产者在既定成本下达成最大产量。
原理相同,不再赘述,这里简单讲解。
一、等成本曲线
在相同的成本限制下,等成本曲线表示了生产者可以支付得起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高花费组合,斜率等于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价格比。
等成本曲线二、边际产量递减
类似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生产者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边际产量递减指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冗余,例如固定大小的咖啡厅,2个员工可以正常打理,再多加一名员工的话可能增加的产量没有那么大,特别是当工人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地域的拥挤,器材的紧缺,人员的冗余,多加一个人可能增加的产量极小。
三、等产量曲线与最优点
等产量曲线上的每一个点,其生产要素组合都可以带来同样的产量,而上面的等产量曲线总比下面的等产量曲线产量高,所以为了达到最大产量,等产量曲线向上平移直到与等成本曲线相切,切点为最优点,斜率为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之比。
等产量曲线最优点
成本理论
生产原理解释了“生产者如何用有限的成本生产最多的产品”,而对企业来说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压到最低的产品成本”,这部分的研究称为成本理论。
一、总成本函数
上文类比边际效用递减我们介绍了边际产量递减,即投入更多的可变成本,边际产量会减少。例如塞满了员工的咖啡厅,再加一个员工增加的产量很小。由这个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可变成本曲线”VC(variable costs),再加上恒定不变的“固定成本曲线”FC(fixed costs),我们可以得到总成本曲线TC(total costs):
总成本函数(STC)由图可知,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的曲线是越来越陡峭,这体现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则。而且这张图更精确地表达了边际产量的情况,图中的可变成本曲线在产量初步增长阶段,成本增长速度略微下降,成本曲线略微平坦,出现了边际产量递增的短暂情况。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体现的,例如工厂车间只有很少的员工时,加入新的员工可以促成专业化流水线生产,大大提高产量,一旦员工多达一定数量,再加员工就收效甚微了。这就是边际产量先增后减的原因,图中反映了出来更加严谨。
二、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取决于单价,影响生产者决策的也是取决于单品成本。所以研究成本的话,单品成本才是关键,这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1.已生产所有产品平均成本是多少——平均总成本,2.再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成本多少——边际成本,平均总成本决定了产品定价,边际成本决定了是否继续生产。
平均总成本(average total costs)=总成本/产量
ATC=TC/Q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s)=总成本变动量/产品变动量Q
MC=TC/Q
三、典型成本曲线
我们把平均总成本(AT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边际成本(MC)放在一张图上比较可看出:
典型成本曲线平均总成本ATC是U型,先减后增,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前期产量少受固定成本影响大,产量的增加迅速摊平了固定成本,ATC减小。后期产量大受可变成本影响大,此时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可变成本变高,故ATC增加。
ATC与MC相交于一点,此时平均总成本=边际成本,且此点为边际成本最低点,此时产量称为有效规模: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而平均总成本最低正是生产者所追求的。
那么为什么这个相交点就是ATC最低点呢,这里有两个解释:
1.数学证明:简单介绍一下,涉及高数,阅读困难请略过。minAC,AC(Q)=TC(Q)/Q 这里是分数的求导。令它一阶导数等于0dAC/dQ=(Q*dTC/dQ-TC)/Q^2分子为零 就是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2.文字分析:在产量为0时,固定成本就存在,因此在最初生产时边际成本一定小于平均总成本。只要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就会随着产量增加把平均成本一直拉低。然而边际成本递增,增加到等于平均成本的那一刻,完成了最优化。超越平均成本以后,就会把平均成本拉高。
四、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前文中我强调固定成本是短期内无法改变,因为短期内的固定成本长期在而言是可变的,例如咖啡销量超高,短期内无法扩建咖啡厅扩大营收,房租为固定成本;长期来看老板可以另外选址、开设分店,房租变成了可变成本。所以短期成本包括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长期成本无固定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之前分析过平均总成本为U型,我们来将同一个企业的长期成本和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放在一张图:
汽车厂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一个很平坦的U型曲线,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他可以合理搭配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避免边际产量递减带来的影响,从而稳定总平均成本。例如:收益不错的咖啡厅为了增加营收,短期内只能增加员工,这会造成边际产量递减。但是长而言,咖啡厅可以扩地盘、开分店,均衡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稳定咖啡的总平均成本。
五、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一个很平坦的U型曲线,在两边的成本下降与提升是为什么呢?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岁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原因是较高的产量促进了工人的专业化生产。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岁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大型组织中的协调问题——大量的员工需要更多管理。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因为可以搭配生产要素组合来避免边际产量递减。
利润最大化与供给曲线
学习了成本理论,我们了解了成本曲线,那么生产者的最终目的——利润怎么才能达成最大呢?下面我们借助一个实例来分析:我开了一家咖啡厅,固定成本(房租装潢设备)花了10000。市场售价一杯咖啡10元。算上人工、原材料,我生产的第一杯咖啡成本4元,以后随着边际产量递减,边际成本变高。
一、利润最大化
我卖的第一杯咖啡是赚了6元的,再生产一杯可能由于边际成本(MC)上升,一杯咖啡成本5元,我还是能赚5元。这里每卖一杯咖啡的收入叫边际收益,边际收益等于价格P,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再卖一杯总能挣钱,直到边际成本上升等于边际收益,此时达成利润最大化。得:
P>MC,企业增产
P=MC,利润最大化
P<MC,企业减产
二、短期内停业与长期的退出
1.短期内,我开的咖啡店什么时候会停业呢?首先,我是不会考虑固定成本(房租装潢设备)的,这笔钱是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短期内无法回收的成本。所以我只考虑每天卖的咖啡营业额能不能抵消掉可变成本(原材料、人工水电费),哪怕我装修豪华的咖啡店每天只有寥寥顾客,只要销售额能抵消日常开支,我都会营业,反之我会选择暂时停业。得:
P<AVC,企业停产
2.长期内,固定成本是可看做可变成本的,ATC=AVC,所以长期而言,生产的商品平均总成本大于售价我就会关张。得:
P<ATC,企业退出
三、供给曲线
1.短期内
因为P=MC时利润才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正是企业遵守的,所以供给曲线(产量Q-价格P)可以用边际成本曲线表示(产量Q-边际成本MC),在本质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决定了企业在任意一种价格时提供的物品数量,因此边际成本曲线也是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当然,要减去P<AVC那一段曲线因为那时候企业选择停产。
短期企业供给曲线:
短期市场供给曲线等于短期企业供给曲线的叠加,图形一致
2.长期内
长期企业供给曲线,没有了固定成本,ATC=AVC:
长期企业供给曲线长期市场供给曲线:
大量企业构成的市场供给曲线却大不相同,不仅仅是简单叠加。长期内,一种商品的市场供应有大量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当价格P>平均总成本ATC,企业选择进入行业,因为有利可图。当价格P<ATC,企业退出。故长期内唯有当P=ATC时市场供给才会平衡。
只有P=MC,利润最大化
只有P=ATC,市场供给才会平衡
故长期而言P=MC=ATC,恰好平衡于有效规模点。
P=MC=ATC,价格等于平均总成本,那不就不挣钱了吗?其实,此时的经济利润=0,会计利润是>0的。而商人们从事生产工作所获得的就是那些隐性成本的付出带来的等值回报。
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由于企业的加入退出带来的动态平衡,商品的价格永远固定在这个有效规模点,所以长期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
长期市场供给曲线总结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讨论结束了,其实主要就是两条知识线路:
1.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是理性人,他们追求最大利益,提出了效用为准绳的衡量方式(基数效用论),由于效用不便量化,于是借助效用的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确定了消费最优点(序数效用论)。又讨论了商品价格变动对最优点的变换,从而引申出需求曲线。
2.经济学家假设生产者是理性人,他们追求最大利润,于是借助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确定了生产最优点,达成了在固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生产理论)。另一方面研究了平均总成本函数以及其在短期长期中的变化(成本理论)。为了达成最大利润,P=MC,从而用边际成本MC曲线表示供给曲线是合理的。特殊情况是,长期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退出自由市场,使得P=MC=ATC,平衡于0经济利润的有效规模点,长期企业供给曲线为水平直线。
有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才可以开始对市场均衡的讨论。
![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理论](http:https://img.haomeiwen.com/i1418992/f26f82dd9aee7e7f.jpg?
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