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际关系和感情关系中,最耗竭能量的状态,就是无法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01
在哪个瞬间,你会很想拍死自己?
比如:明明根本不想答应一件事,却鬼使神差地说:“好啊,没问题。”费心费力帮了别人的忙,还被挑三拣四,本想直接怼回去,话到嘴边却变成:“对不起,是我疏忽了。”
亲戚家的熊孩子毁掉了新买的包包,孩子他妈表示要赔偿,你压抑着怒火客气道:“不用不用,这不要紧的。”
贴心、大度、懂事的你,终于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级好人。
问题是,你一点也不快乐。所有委屈求全的取悦,都源于恐惧为什么很难做自己,非要苦苦迎合别人?
其实,取悦只是一种表象。在它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信念。
02
信念1:“不依靠别人,我就活不下去。”
收到读者G小姐的一条留言:每当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反复做同一个梦。在梦里,我永远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被爸爸骂得天昏地暗:“你再这么没用,就别回家了,滚到大街上去睡觉!”
这是她小时候真实经历过的事。在那个北方严冬的傍晚,她爸爸真的把她一个人关在了自家平房的大门外。太阳一点一点地沉下地平线,仅存的暖意荡然无存。
裹着厚厚的棉袄,却手脚冰凉。哭闹、哀求了不知多久,才被加班回来的妈妈带回屋里。
画面已经有些模糊,深深的绝望感却依然鲜活得能滴出血来。
从那之后,只要遇到难题,她一定会冒出两个念头:我很差,差到没有人能接受。如果做不好,就会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去讨好和取悦权威,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单位里大大小小的领导。如果能让他们高兴,是不是就不那么容易被抛弃?
于是,对父母、老师的教导言听计从,从小到大拼尽全力考重点学校,拼到身体都亮了红灯。高二那年差点因为青光眼去做手术;选择了自己毫无兴趣的会计专业,仅仅因为父母认为“女孩子管管账多好,工作又轻松又稳定”。工作后,成了国企里的基层小职员,最卖力也最没地位,经常“自愿”加班到深夜,帮别人完成工作。
很想得到认可,但一见到领导就两腿发软,浑身不自在,生怕哪句话说得不对,遭到嫌弃。
那些从小被父母当成“垃圾桶”来对待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大多会遭遇这样的恐慌。
一方面,把外在的认可当成赖以生存的空气,战战兢兢地确认着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又坚信自己根本不可能获得别人的欢心,即使一时成功,最终也会失去。
挥之不去的生存危机感,督促他们不顾内心感受,努力取悦别人。
03
信念2:“我很弱,世界很可怕。”
如果从原生家庭得到过很多爱与关怀,是否就可以自信地做自己,彻底摆脱成为“取悦者”的命运?
一个女孩说:“人心太复杂,我很怕被伤害。”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坐拥万千宠爱的小公主。不过,被严密保护的同时,也被划定好了一个狭小的“安全区”: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你乖乖待在家里就好。在生命的头28年,她都是这么做的。从幼儿园到工作,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晚8点之前必须回家。稍有“逾越”,就得面对父母痛心疾首的指责:“我们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也想过独自搬出去住,可是独居似乎很可怕。被坏人盯上、被房东欺压、被邻居找茬、半夜生病无人照顾……这样的悲剧在新闻上看过太多。用“乖”取悦父母,取悦“安全区”里极为有限的几个亲朋好友,因为他们就是她的全世界。
只有循规蹈矩地身处这个小世界之中,才能得到足够的爱与安全感。
童话里的公主,总是轻而易举地过上幸福生活;真实世界里的公主们,却大多生活在黄金织成的牢笼之中。
100%安稳无忧的生活,是以牺牲自我和自由为代价的。
04
信念3:“除了努力让他们高兴,我别无选择。”
每个试图化解过父母矛盾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我努力一点,多做一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
好友小溪致力于成为家里的“黏合剂”,修复父母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因为不忍心伤害如此乖巧的女儿,她的父母真的彼此忍耐了20多年,期间双方都经历过不止一段婚外情,却还是维持着一个“家”的壳子。
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她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的需要。从3岁就被夸成熟懂事,记忆之中几乎从来没有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过,生怕不听话惹恼了父母,导致这个家彻底崩裂。她还放弃了自己的边界,无怨无悔地满足父母每个期待,让他们开心满意。
取悦是一种自保行为,为她保住了表面上的岁月静好。
长大之后,小溪仍然无法忍受任何紧张氛围,如果不慎招惹了谁,成为对方的攻击对象,她一定会第一时间去解释、道歉。想成为“黏合剂”的孩子,不断放弃自己的想法和立场,极力迎合他人,来避免或化解周围环境中的冲突。
这种感觉,太轻也太重。
丢弃了自我界限,所以整个人轻飘飘,迷茫无助,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太在意他人,于是莫名其妙接过了别人肩上的重负,寸步难行。很多时候,她们还会成为别人的出气筒或霸凌对象。
毕竟,攻击一个没有脾气、没有界限的人,是最不需要承担风险的。
05
人际关系中,最耗竭能量的是什么?
不知多少次听到这样的话:“总忍不住去迎合别人,我真是废物。”取悦者们最难做到的一点,就是坦诚地向别人求助,让关系中的能量和情感有来有往,自由流动。
无法求助,第一个原因是害怕触动内心深处那份被抛弃的恐惧感:
我提出太多要求,别人会愤而离开;
我如果不够懂事,就会成为孤家寡人;
有这么多需求是不对的,会被嫌弃。
不接受情感与需求,也就很难发展出依恋。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们常常处理不好亲密关系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对于内疚感的抗拒:如果去麻烦别人,我就是个坏人。
一边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地满足,一边又把“向他人求助”定义为“坏”的行为。
所以,在不情不愿地背着别人扔过来的担子时,表面虽然一团和气,心中其实早已怨气丛生:凭什么总是使唤我?为什么我得委曲求全?
你当然可以用“以和为贵”“少计较,多付出”的大道理敷衍自己,但你的心知道答案。如果没有勇气直接说“不”,内心的抗拒很可能以被动攻击的方式呈现。
比如,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明明半天可以做完的事情,非要拖一周。
但是,这些隐性的被动攻击,又会激怒对方,引发不满和冲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在人际关系中,最耗竭能量的状态,就是无法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不断取悦别人、为难自己,为了做个不招人讨厌的“好人”,宁死也不愿去求助。
06
走出“取悦者”的牢笼,有哪些路径?取悦也可能成为一种强迫症,明知没有必要,却停不下来。想改变这样的状态,根本途径是要找回自我。
除了深层的疗愈,还要学会使用沟通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适当拖延”。
实在鼓不起勇气说“不”,就告诉对方:“现在/今天不行,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说吗?”这样的小拖延,至少可以给你争取到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你无需立刻回应。
第二个技巧是“提出折中建议”。
比如,如果有同事让你帮忙做一份很长的统计表格,那么,请明确你的界限:“我可以帮忙,但只能做某一部分。”最后,你还可以用上“温柔但坚定”这一招。从始到终,不攻击对方、不自乱阵脚,微笑着守住底线:“我很理解你,但我没有办法帮到你。”
多运用这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拒绝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发自真心地表达你的意愿和需求,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最大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