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读书如“赌石”…》——会把读书比喻成赌石,因为他们很像,不打开里面的内容,永远不知道是好是坏。这里并不是说某些书不好,只是说,某些内容不适合我。
好了,今天想分享的是我是如何读书的,里面会对适合不适合我的书进行区别对待,所以在文章的开头,先表达下我对书中的内容,是有分类的。
第一遍读,确实是否适合自己
大部分的书,除了专业书以外,我都会在很“惬意”的地方把书的第一遍粗略的翻完。比如找一个咖啡馆,或者上班途中地铁上,或者晚上不想看专业书时,躺在沙发上。总之是会让自己处在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读的时候心情不能说是完全放松,因为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但是不会要求自己刻意记住书中的内容。只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浏览,会看的比较粗,会看的比较快。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确认这本书是不是我的“菜”。如果不是,那么就直接把这本书放到一边;如果是,就会进入下一个步骤
第二遍读,“徒手”记笔记

会被选择读第二遍的书,一定是我觉得书中有适合我的内容,甚至是我觉得这些内容需要我牢记下来,慢慢消化。
因为有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瞬间都记下来,所以在第二遍读书的时候,我会选择记笔记。记笔记的方式没有采用现代相对方便的电子笔记形式,而是采用了比较原始的方式:一个笔记本+一根钢笔。手写记笔记的方式比使用电子的方式有哪些好处,我是不知道的;甚至我都不认为手写笔记比电子笔记好。我是一个非常推崇电子笔记的人,因为排版方便、存储方便、复制方便…
那为什么我还是会选择使用手写的方式呢?原因很奇葩,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新买了钢笔。就这么简单。
后来,虽然对钢笔的热情消退,但是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就一直保持下来了。
这个阶段记笔记,会做的比较简单,主要是把书中重要的内容都摘抄下来,很少会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来这里应该附上一张自己的笔记图的,但是字实在太丑了。所以……就算了
整理笔记,形成电子版
最后一遍,就已经脱离书了,会把自己在上一阶段写成的笔记,整理成电子笔记。因为我非常推崇电子笔记这种形式。
当然,整理笔记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把笔记变成电子笔记而已,还是对书中内容的一种思考。
大概从前年开始吧,深度了解了一下思维导图的工具。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深深喜欢上了这款工具。所以,我会把电子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的格式。
先把笔记本上的东西输入到思维导图工具中,然后对思维导图中的条目进行一些逻辑上的调整,加上自己的理解。当然也是再一次记忆的过程。
再增加一个步骤,“死记硬背”
以前一本书看到这个地步基本上就结束了,虽然比只看了一遍能记住更多的东西,但是和自己期望的目标还是差的远呢。
基于《生活需要“死记硬背”》这篇文章的观点,应该再增加一个步骤——“死记硬背”。
如果自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一定不会对一本书做这么多工作,但是既然没有那样的能力,只能多做一些努力,即使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记下来。
因为把重点的内容记下来才是我们本来的目的!一起的过程都是手段罢了。
所以,什么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达到目的。
最后,分享下《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的笔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