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爸爸去哪儿》中,陈小春和儿子Jasper发生的一幕引起广泛的热议。
小春哥因为前面的游戏环节积攒了许多怒火,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河边陡峭的石路,笨拙的Jasper走得比平时更慢,还不时摔个小踉跄。
小春哥怒不改色,时不时丢给儿子几个严肃的表情包。
虽然没有被骂,但Jasper感知到了爸爸的怒气,他不顾权威,拿起小喇叭向爸爸提问道,
“Are you angry?(你是在生气吗?)”
“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能不要生气了吗?)”
这一幕,小小男子汉的表现惹得网友们的一度心疼和赞扬,也因此圈粉无数。
02
生活中,孩子面对心中极度压抑着怒火的家长,问道,“你是否在生气”的时候,你是怎样回答的?
是像一开始的表现一样,故作镇定,极力隐藏情绪?
还是真实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注意,你的回答,关系着他的情商修炼。
情商是一个人自我情绪觉察及管理、理解他人情绪、创造共赢人际关系的能力。
而准确判断表情,是情商教育的第一步。
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修炼孩子的素养,很多家长会以身作则,即使在生气时也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火。
但也许,你强压着的怒火早已在微恙的表情和行为中被暴露。
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时,妈妈握紧后又舒张开十指,发出一声声深深的叹息的时候;
比如,孩子摔坏爸爸心爱的古董花瓶,爸爸作深呼吸,带着僵硬的笑容说“下次要小心”的时候;
比如,孩子和邻居小孩干了一架,爸爸笑脸相送来讨要说法的对方家长后,撸起手边的扫帚,却被妈妈阻止,不得不放下的时候;
再比如,夫妻二人吵架了,却装着一如往常的时候……
这些微小的行为、表情,可能早已被细心观察的孩子收在眼底。
但如果在孩子摸索这些情绪变化的阶段,家长告诉他相反的、不真实的结果,这或许会造成孩子逻辑性的混乱。
03
日内瓦大学曾有过一项著名的研究,邀请34位志愿者分别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在混合着不用情绪的表情照片中,判断照片中的人是开心还是生气。同时,为自己的判断信心程度打分。
任务二:评估图片中的两条线,哪一条更粗。同样需要在自己选择后给信心程度打分。
研究发现,人们对表情评估的正确率并不算很高,但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却非常自信。
然而,对于线条的评估正确率相对较高,却没那么自信。
这是因为评估线条和表情激发的是不一样的脑区。评估表情的时候,更多是源于过去累积的经验和记忆。
而他们在过去累积经验的过程中,得到的反馈不够真实。
因此,为了孩子的情商发展,当孩子问家长是否生气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真实且及时的反馈,告诉孩子你的所思所想。
就像白天脾气火爆的小春哥,在夜晚静谧时分,会反省自己的脾气,甚至因为自己的暴躁向儿子道歉,寻求原谅。
这样一来,Jasper接收到的就是来自父亲最真实的反馈。
当他在今后遇到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他能更加懂得如何自处以及和他人相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