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意识到,儿童会通过主动学习来认识周围世界,但是发展学家和教师对此提出了疑问:儿童的知识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得以丰富的。
一个发现是,儿童并不仅仅学习词语和观念,他们还会发展理论。
这个理论包括,理论-理论和心理理论。
在看到理-论理论的时候,我想到了私人逻辑,那么儿童的理论-理论具体有哪些内容?和私人逻辑有怎样的关系呢?我带着问题阅读这一小节内容。
理论-理论:
文中提到“各年龄段的人们都试图解释身边发生的一切。”
术语理论-理论指的是:儿童会自发地构建起理论来解释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关于儿童怎样学习的理论正是儿童自己建立的理论:
和任何动物相比,我们的长处是会探索周围世界的因果规律。我们相信持之以恒地努力寻求对经验地深刻解释,并对其做出更广泛、更可信地预测。。。。儿童看起来天生就希望了解世界,并且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该怎样行动。
幼儿所做的事情、结合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解释是:人总要探究原因和结果,其基本原理是让他们的经验更有意义,这需要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大量的思考。
很多育儿理念支持幼儿期自由探索发展,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出“儿童的工作”这一理论,也就是儿童要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认识这个世界,发展和成长自己。
怎样正确解释幼儿期的探索?也就是如何认识“儿童的认知理论”
墨西哥一位母亲做了3-5岁孩子每天的提问和她们做出的反应记录。如下图:
3-5岁孩子常见问题.jpeg
我们看到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和特征的,例如:
为什么你亲吻我妈妈、为什么哥哥这么坏、为什么女人有乳房?。。。。。
很少有关于无生命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下雨?也几乎没有关于客体的(为什么我爸爸的车是白色的?)
这些问题涉及儿童所观察的主要目标,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正确解释他们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问“为什么”时,成人可能会理解并解释成:“是什么原因使xx发生的”,而孩子 的“为什么”本意只是“我想知道更多关于xx的事情”。
从儿童的自我中心观点出发,任何疑问都涉及“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孩子会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结合以上内容知道,大部分问题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儿童试图建立理论来解释各种事物,所以如果儿童问“我为什么不能吃糖”,给出 “快要吃晚饭了”之类的回答显然不能让儿童满意。
有些父母反应孩子就是吵闹着要吃糖、非要买某样玩具,执拗不下,父母会向孩子“屈服”:那就给吃、给买吧。从“孩子只是想知道更多关于吃糖、买某个玩具的问题”以及它们与自己怎样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也会是比较好的方式。
因为这是从了解孩子特点、针对其需求做出反应的角度出发的,儿童有其自己的理论-理论(见上),联系阿德勒心理学的“私人逻辑”来理解。
私人逻辑是说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及通过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它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把这些个人的信念视为普遍真理。
比如二胎家庭,大宝在看到所有的家人都围绕着小宝宝“服务”(其实是正常的生活照料)时,自己有被忽略的感知,就会产生自己的诠释:我也要像小宝宝一样不会吃饭、饿了就哭、想睡觉就要大人抱着等,只有这样我才会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强化信念)。所以看到很多3、4岁的孩子会在二宝来临时出现倒退行为,原本会吃饭的也不要自己吃饭了、本来大小便可以自理的却出现失控行为、比以前更加闹人、不省心等等(决定行为)。
用下图来理解就是感知-诠释-信念-决定的逻辑圈。
私人逻辑来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根源。比如,不吃糖,你就不会对甜有概念。这些对日常养育孩子来说很有指导意义。
另外我们会发现3岁儿童喜欢模仿别人,就此系列实验与探索的结果是支持了“理论-理论”的观点:在决定模仿成人的动作之前,儿童似乎想弄明白成人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动作。
书中的解释是:
儿童在运用模仿能力之前,先建立了关于意图的理论
(这和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目的的有相通之处)。
也就是说,孩子不是盲目和不假思索地模仿他们看到的东西的,例如成人在喝果汁之前要摇一摇来打开瓶子,儿童建立的理论是“摇动瓶子对打开果汁很重要”。
这也可以解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都在不经意之间,但会被有着“令人钦佩的模仿能力”的孩子学到,结合他们自己的理论-理论(私人逻辑)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
📒C9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儿童的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