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个人观影经验判断,《百花争艳》这部电影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期,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而在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它也依然是中国音乐艺术殿堂中最顶级的音乐会。一方面,人们会为当时文艺工作者们高超的演奏技艺与艺术表现力所折服,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本场经典音乐会也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本场音乐会之顶级配置,至今国内无人可超越,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整场音乐会的演奏人员均为当今国乐界泰斗级人物。如琵琶界的刘德海、二胡界的刘明源与闵惠芬、古筝界的王昌元、笙界的胡天泉、笛子界的俞逊发、唢呐界的刘战宽等,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构成了我国第一代学院派民族器乐演奏家的师源配置。可能很多人会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将这么多优秀的演奏家聚集到一起,还开办了这样一台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当然,这首先有一个特殊的政治与历史背景。
本片摄于1975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外交开始进入蜜月期。当时,中国政府汇集了最顶尖的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组成中国艺术团,准备派往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就在中国艺术团整装待发之际,美方在审看节目单时,发现一首由吴雁泽演唱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认为,这首歌曲不适合这次的艺术交流,要求中方换歌或改歌词。而中方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段歌词的问题,而是个政治立场问题,坚决不肯退让!因此而没有成行。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艺术团被安排进行了全国巡演,广播电视都进行实况转播,还拍摄了这部舞台艺术片纪录片,这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
这部电影于1976年5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全片时长约107分钟。影片中音乐厅上方横幅名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足可见在文革时期,革命文艺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蓬勃发展。本场音乐会以民族器乐演奏为主,兼有民歌演唱与长篇叙事舞蹈表演。像是马玉梅先后用维吾尔语演唱民歌《可爱的祖国》、用柯尔克孜族语演唱的歌曲《英雄的解放军》以及汉语演唱的回民民歌《人民公社是金桥》,就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艺百花齐放的政策要求。长篇叙事舞蹈《草原女民兵》、《红绸舞》、《胜利的花鼓》等,表达了革命取得胜利后的一种心切喜悦。
此时期,也恰逢民族乐器从传统乐器到新型乐器改革的转型期。以古筝为例,影片中由王昌元创作兼演奏的古筝曲《战台风》,该曲是1965年时值学生的她有感于上海港码头工人与台风斗争而作的一首古筝独奏曲。同一时期,这首乐曲也成为刚由16弦发展至21弦改革筝的试炼曲。此后,21弦筝型制日渐定型。在民族乐器的变革时代,由于西方强势的文化话语影响,导致演奏家们在创作和改良乐器乐曲之时不由自主按照西方律制进行改革。但当时主要还是受传统筝曲思维影响,故而王昌元在创作《战台风》时并未加入太多新型演奏技法,而是以制造丰满音响为主,描绘台风来临时码头工人奋勇激战的场景。并且,结束段落的旋律优美而动听,展现中国音乐极美的旋律。影片中,王昌元遵循传统的方式,演奏幅度不大,古筝的六和弦有力而坚定,激烈处极强,渐慢处极弱,将情绪对比的处理做到极致。
1975年正值文革尾声,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可谓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本场音乐会就完全体现了这一政策。有了国家的扶持,民间音乐结束了自生自灭的状态。在政府的指导下,按照艺术规律有意识地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音乐、舞蹈。并且,作为出访美国进行艺术交流目的,中国艺术团也代表了当时最顶尖的国乐,尽管最终没有出行,但最终影片的成型也为现在甚至将来的人们留下了异常珍贵的音像资料。文革时期的,政治与艺术交融在一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这段时期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是那时期一流艺术人才的智慧结晶,经过了长时间的提炼、斟酌、修改,其艺术价值不可忽视。
如今,在国乐日渐壮大的情势下,我们的演奏家或作曲家们是否也应回顾特殊时期的艺术家们对艺术所持有的精神与态度,追溯那种对艺术纯粹的追求与真诚的喜爱。总之,重拾与学习是不断需要提起的一个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