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天天写作
评陈萨 Grieg & Rachmaninov - Pi

评陈萨 Grieg & Rachmaninov - Pi

作者: 伍照雯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13:54 被阅读46次
    当晚音乐会门票与专辑

          得到这本碟也是一个机缘巧合,因为超级喜欢陈萨,在年初的时候去听了陈萨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新年音乐会。那一场音乐会的上半场陈萨与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演奏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出过后听说有签售环节,如此近距离接触偶像的机会我当然不能放过。本来想买陈萨与古本江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肖邦两首协奏曲的专辑,无奈被卖完,不过我也很高兴的得到了这张亲笔签名的专辑。在与陈萨合影时,与她交谈很喜欢这张专辑,陈萨自己也表露出对这张专辑很满意。回到宿舍我拿着专辑迫不及待就开始听了起来。

    陈萨与我

            这张专辑与2011年11月15日发行,由钢琴家陈萨与古本江交响乐团合作,整张专辑65.03分钟。专辑收纳了Grieg & Rachmaninov - Piano Concertos(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格里格钢琴协奏曲)两首钢琴协奏曲。在听这张专辑之前,我听过陈萨与古本江合作演出的肖邦协奏曲的专辑,但那时没有对古本江交响乐团有过全面的了解。昨天搜集资料了解到:

    古本江交响乐团由二十世纪著名的石油大亨和金融家,英裔亚美尼亚人古本江(Gulbenkian,1869—1955 )设立的基金会发起成立。古本江是开发中东石油的提倡者和组织者之一,所以在二十世纪初期他占有整个中东石油开采股份的百分之五.人称百分之五先生.拥有庞大的资本. 古本江为了躲避战火,从英国逃亡到葡萄牙,他欣赏葡萄牙人质朴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也喜欢里斯本宁静平和的生活,于是他在里斯本定居下来.死后把全部财产都捐献给了葡萄牙,用其中的一部分建立了古本江基金会,把几亿美金用于葡国的文化科技教育和慈善活动.古本江交响乐团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古本江基金会的资金相当于葡萄牙每年投入到文化科技教育领域中的一半,所以被世人称为葡萄牙第二文化部.

    古本江交响乐团成立于1962年,到现在已经有整整50年历史,是一个世界级的乐团。乐团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很小的乐队,只有20来个人,属于室内乐团,后来逐渐成长壮大。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巡回演出,去过维也纳、慕尼黑、柏林爱乐厅,美国纽约和首都华盛顿。现在乐队成员一半来自世界各地,一半来自葡萄牙本国。世界上最有名的华人音乐家如王建、马友友和陈萨等人都与乐团合作演出过,并录制了很多唱片。


          一直觉得听音乐会现场和听碟是两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发生的地点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听得时候心情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演奏的是同一位钢琴家、同一位听者、同一首曲目。这两件事所产生的的“化学反应”居然可以出入如此之大。陈萨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音乐是通感的东西,她更加喜欢是弹给人听的,这样与人之间才能会有交流。在录音的时候她尽量调动自己的新鲜感。虽然我更倾向于听音乐会的现场,但是听碟也给我带来不同的灵感。当然我们在听碟的时候也会将注意力放在唱片公司上,不同的唱片公司有不同的录制手段。这张专辑也是陈萨与五音唱片公司合作的第三张专辑。

           荷兰五音公司成立不过几年时间,他们基本以每年20张左右的频率发行唱片。其采用的特殊的五声道录音技术更倾向于录制的是整个音场,所以更具有空间感,声音更真实,声音被严重压缩的情况有相当大的缓解。他们录制出的音乐动态强很多。五音公司的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都来自Philips公司。

          话说回来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接下来的才是录音技术。专辑曲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均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而格里格和拉赫(下文简称拉赫玛尼诺夫为拉赫)都能算是民族性很强的两位作曲家,将这两首作品收录在一起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听格里格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很“亲切”的感觉是向我“扑”过来的,具有初恋般的热情。在很激动在呈式部过后突然的感伤,一小段的忧郁。这种情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变化很是接近,突然的热情过后可能是满满的悲伤。格里格是挪威人,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挪威人是相信神话的。第一乐章很有特点的挪威民族性节奏“辐射”到我们心里,让我们联想到“山魔王”。(山魔王是挪威神话中一种精灵,在太阳下山之后会出来到处乱窜)录音将每个声部的层次调节得当,整个感觉十分的饱和。第二乐章的非人类的感受,第三乐章的鸟叫声,听起来都非常的“有趣”。在网上搜到排练视频画面上看,演奏者的表情、手指技巧动作都被清晰的记录的下来,透过演奏者的眼神我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演奏者内心的感受,陈萨的演奏非常成熟,但是又非常生动,感觉她的内心非常安静。对钢琴演奏者的特写,更是让我看的有一种好像旁边有一台钢琴,我也想试试这样那样的触键方式能出来什么样的音响效果呢。


          关于拉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录制之后的采访视频中,陈萨提到:相较于青春期时听拉赫这首曲子,那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热情,现在弹觉得拉赫的音乐并不是那么的宏大,他的精神核心是脆弱的、内向的。陈萨觉得现在很多的钢琴家把他的作品演奏的过于滥情,实际上他很高贵,不可侵犯。浪漫是一种很高贵的浪漫,是智慧加理性相互融合的饱和体。同时该唱片的制作人,尤伯马尔斯赞美陈萨说:陈萨的演奏与作曲家的初衷更为接近,在她的理解上,很多未被发觉的细节被挖掘出来了。陈萨可能不是最权威的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诠释者,但在拉赫第一乐章几个分量越来越重的和弦被推出来的时候,勾起我的好奇,这样一个庞大的作品,陈萨如何演奏。回想起当时在音乐厅这首曲子的现场版的时候,黑管旋律一出来,我竟落泪了。(当晚演出不是古本江交响乐团)与听现场不同的是,听碟的时候刚开始会异常的冷静,手里拿着谱子对着看。前几分钟听得时候,我的关注还停留在陈萨的技巧演奏、音质、(包括踏板的处理)上,之后我慢慢的把音量调大(个人觉得听交响乐就应该把音量调到最大,模拟在音乐厅的氛围),闭上眼睛,越来越觉得甚至幻想拉赫的人生历程就像这首作品所描写的一样。从俄罗斯坐船去美国,一路上经历黑夜,在海上看日出日落,他心里的黑暗过程以及之后怎么看到的光明。这个效果也并不全是陈萨一个人的功劳,整个乐队制造出来的整体氛围效果,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张唱片整体感觉听起来是“舒服”的,在这里我没办法做更细致的分析,可相较于其他的乐团与钢琴家合作版本来看,例如郎朗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郎朗如果说是刺眼的金色,陈萨是带有奶油色调的暖黄,柔情的浪漫,带有一种女性的柔情在里面。

    ……她在火热的片段和宽广的抒情段落之间的穿插和转换,都充分携带着陈(萨)的成熟涵养和天资洞察力。――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协奏曲)


    唱片

          陈萨这张专辑拉赫的作品35分钟,格里格的作品28分钟,在体力上也是对钢琴家的一大考验,我想这张专辑不仅仅是陈萨在专业方面更加成熟的思考,也是她个人成长轨迹的记录。陈萨几乎没有商业活动,这也使她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在音乐上。2007 年,陈萨受到世界银行和挪威政府的邀请,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演了《呼唤绿色多媒体协奏曲》,作为对其重要的环保项目之一的表率和支持。她也经常造访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并为患有听觉障碍且正在恢复听力的学生们演出,分享音乐的奇妙。在2015 年4 月22 日,她受邀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公民地球日”演出中,作为唯一一位古典艺术家向到场的两万名观众呼吁环境保护和节省能源的必要性并献上演奏。陈萨的进步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倾心于她的“声音”,观看陈萨的音乐会也好,专辑也好,越来越成熟的陈萨展现在世人面前。感性而不滥情,细腻却不失宽厚的高贵气质,真挚而热情。

    陈萨签名光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邓洁儿:学姐一如既往插很多好看的图,看起来很舒服。看学姐的文章也是非常长知识,又开启了新大陆,觉得学姐对于碟片与现场的对比引用演奏家的观点非常棒,比我在我问中说的精确多了。对于音乐的感受描写很生动,中间穿插作者相信神话,“山魔王”等等让这些感受变得更有信服力。很想问学姐资料这么齐全是怎么搜集到的?文中还穿插演奏者的采访视频以及本人演奏时的感觉,真的很棒。
        邓洁儿:@伍照雯 很棒~:kissing_heart:
        伍照雯: @邓邓小 我就很喜欢咋网上搜各种 乱搜就出现好多采访。就把它搜集成文字整理一下
      • 梁怡LY:点个赞!写得很认真!看来真的是对这个作品和演奏家有很深的了解,还近距离接触了演奏家,了解到她的想法,的确感触良多。文章里还结合了他人的评价,以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切身感受,棒棒哒

      本文标题:评陈萨 Grieg & Rachmaninov - Pi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ls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