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荐书:老子

荐书:老子

作者: ffa2cd400be3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2:13 被阅读0次

    道德五千言,《老子》其书,也叫《道德经》,上三十七篇称道经,后四十四篇称德经,合起来八十一篇,传说是老子出关被一粉丝看门的给拦下来不让走,非作书不可,于是留下五千言,成书《老子》,流传至今。当然,是不是老子写的,死无对证,传下来的是真是假,也死无对证,但其中有大智慧,不可不读,又短,可读性更高了。

    老子思想的要点,在于这个思维方式。书里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道往复循环,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好比数学里的反证法,这个基于一个点,不是对的就是错的,一旦证明是错的,那肯定对不了。这个思维方式能运用得广,缘于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能一分为二。碟子不是脏的就是干净的,一天可以分成白天晚上,人又分善恶。于是这个逆向思维就十分受用。这是符合逻辑的,而逻辑是不会错的。

    书里第二篇开头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乍一看十分正确,现代话叫做"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如果再把这句话换一下"天下皆知恶之为恶,斯美已;皆知不善之为不善,斯善已"。除了有些拗口之外,似乎也没什么不妥。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先知道哪个,然后才知道另一个?是知其美,然后才知其恶,还是反之?前半命题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后半命题,美和恶是一个东西,知道美当然知道恶了,这在逻辑上似乎又是圆满的了。

    其患就在于这个圈圈转来转去,到头来是没有依据,飞在天上,好比女人的话一样。美和恶是有区别的,如果这两个可以算一个东西的话,那这世上万千也能算一个东西,那于是得出我无所不知的结论。但我毕竟不是无所不知嘛。这两个也能算一个东西,实际是只是在一个圈里。那老子的意思就是你知道一圈,里面有两样东西,一样你知道了,另一样你也就知道了。那么这就是这个思维的悲哀之处了。康德表示过很多东西都是三样的。比如开头中间结尾,黑白灰也是。既然事情都有中间点,那这种二分,朴素辩证法就行不通了。

    《吕氏春秋》早就警示我们要提防这个相似这个东西,不能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我们知道善恶,不是因为本身就知道,是将其行为放在道德标准里衡量一下,如果这个标准不太准,又免不了争论一番了。道德五千言虽然精辟,也不得不提防。

    其实我们真正的认识本领不是依靠逻辑,依靠这个逆向思维来推出来的,而是依托与我们本身的能力。我有眼睛,我才能看见,而眼睛能看见并不需要理由,这一点就是撑起整个逻辑世界的支点。让一个瞎子来研究颜色显然行不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不提心吊胆了,看不见的东西随时可能要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对这些东西毫无办法,我们又恰好有很多东西看不见。

    白岩松在很久以前写关于老子的文章,说可以换着标点来读,把这个"道可道,非常道",改成"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也十分有道理,因为这个古文是没有标点的。但仅限于几句,再分下去得排上几千个数列不可。《老子》仍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地方。

    另一个要点是关于无为。这不得不给道家澄清一下了,此无为非彼无为也。老子言"为无为",是为,不是无为。这个无为是一件事。相类的句子有"味无味""学不学"。这实际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道家主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不是佛系态度。老子内心深处是希望大家过得好的,这五千言是有力量的,而不是给各位安慰的良药。

    道学的实用在于能分轻重。老子说"及其无身,何患之有""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历史上范蠡张良明哲保身都是道学的典型范例。这并不是一种厌世思想,而是一种处世要诀。生命比这些大仁大义要宝贵得多,没命了还怎么仁义?生命是一切行为和享受的基础,所以要告诫诸位安全第一,"以其无死地"。

    于是道家为何要著书写文章办事情,也就不成问题了,这是一个积极入世的学派,对各方都有益的爱国组织。《老子》一书是道家之要,中国内道而外儒,真不可不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老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jf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