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86082/586b20533f1e7e88.jpeg)
今天中午包了西葫芦鸡蛋饺子,看着那满满一盖帘儿圆鼓鼓的饺子,心中不由地升起一股幸福感。
当沸水翻滚,饺子统统下锅,用勺子搅动几下,盖上了锅盖。
我习惯性把盖帘儿拿到垃圾桶上方,“啪啪”地拍了两下,以拍掉上面残存的面粉,可是看着手中的盖帘儿,我不禁沉思起来。
小时候家里的各种用具,现在要么早已不用,要么变了样,唯独这盖帘儿,还是老样子。
首先是水缸。
小时候,喝水时需要去公共水管挑水,家家户户都用水缸装水,后来有了自来水,就不再需要水缸装水了。
母亲做黄豆酱的时候,它就成了酱缸,慢慢的,它的用途越来越少,又占地方,只好卖掉。
有水缸的时候,舀水的瓢用的是葫芦瓢,有的人家用的是铜瓢。葫芦瓢比较轻,直接浮在水面上,铜瓢带一个钩样的把儿,可以直接挂在缸沿儿。随着水缸的消失,水瓢基本上都弃置不用了。
那些碗筷呢?
现在饭碗的品种多种多样,按材质分,有塑料碗,木碗,瓷碗,玻璃碗,不锈钢碗;按用途分有,饭碗、面碗、汤碗。总之品种繁多,五花八门。
从前只用竹筷,现在又多了木筷、漆筷、陶瓷筷、塑料筷、不锈钢筷。仅木筷就有红木、鸡翅木、檀木、铁木等诸多品种。
从前的厨具,现在也变化多多,有了压力锅,不粘锅,不锈钢锅,石头锅,空气炸锅等等,也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就连勺子铲子都有了不同的材质,不再是从前的单一模样。
再说家具,现在的家具,不但品种繁多,而且更加时尚。
总之,家里的一应用具,基本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唯独这个盖帘儿,还是老样子。
现在盖帘儿也有竹片盖帘儿和塑料材质的盖帘儿,但是家里用的,依旧是高粱杆盖帘儿,几十年不变。
高粱杆盖帘儿,自然是用高粱秸秆制成,还是双层的,简单朴素,轻便耐用。
家里有水缸的时候,用它来盖水缸,还用它当锅盖。当然,它的主要用途,是放置食物。
做饭时总会用到它,包饺子时用它放饺子。刚包好的饺子,一个个放上去,或排成队列行,或围绕着中心排成圆形,样子好看极了。
每逢过年时,家里总要做一些油炸食品,油饼,麻花,馓子,江米条。
母亲和好了面,等面醒好,我和哥哥帮着母亲一起做。母亲教我们做麻花、馓子,我们将做好的生坯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盖帘儿上,再由哥哥将它们一个个炸熟。
每年夏天,母亲都要晒一些菜干,茄子,豆角,萝卜,辣椒,黄瓜条,这时候更是少不了盖帘儿。
想起母亲晒菜的情景。母亲把豆角用专用小刀分成几条,摆在盖帘儿上,然后用几个夹子,把盖帘夹在三楼窗外的两根晾衣绳上,天气晴好时,一天就能晒个半干。
母亲知道我爱吃干豆角,每年要晒好多。母亲将豆角丝一盖帘儿一盖帘儿地往窗外送,晒好后又一盖帘儿一盖帘儿地收回来,然后装进大塑料袋里,放在厨房干燥处保存。
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可是依旧能吃到自制的冻豆腐。
冬天的夜晚,母亲把豆腐切成小块儿,放在盖帘儿上,拿到室外,搁在院里鸡窝的铁丝架子上,一个晚上,软软的豆腐块就成了硬邦邦的冻豆腐。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洗盖帘儿的任务,通常是由我来完成的。
我把盖帘儿放在装着水的大面盆里,用刷子分刷两面,稍微控水,然后把洗干净的盖帘儿,放到室外窗台上晾晒。
回想那时阳光下的窗台,真是生活气息浓厚,回想那时住的老房子,不由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现在的生活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它们会一直跟随着我们,陪伴着我们,直到永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