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小年,不吃饺子不足以证明是过年的,是非吃饺子不可,不吃饺子都过不去自己心里这道坎。好吧吃饺子!白菜是现成的,剥了外边的老皮,露出雪白的白帮,摘一把翠绿水灵的韭菜,洗净控着。和一块够一家子吃的白面,盖上盖子让它醒着。紧接着就耗油伴肉馅,将醒好的面团揉成长条,做成一个个大小一样的小剂子,就准备开始包饺子了,在老家,人们包完饺子,码放在圆圆的盖帘上,由外往里放,一圈圈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小元宝。
取出常年备着的盖帘,我这两个精致的盖帘,还是我姨79岁时给我穿的,听说她为了给我穿着俩盖帘,可没少劳神费力,先是观察好哪有种高粱的,不是所有高粱挺杆都能用,只有笨高粱挺杆才能穿出好盖帘,杂交高粱挺杆短粗不能用。由于笨高粱产量低,现在很少有人种了。只有专为穿盖帘,人们才在犄角旮旯或者地头的地方少量种点。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也不为过。不知我姨费了多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片符合要求的高粱地,从高粱抽穗开花就每天盯着,数着天的盼着高粱早早成熟,从夏盼到秋,终于看到高粱穗涨红了脸,垂下了头,离收割不远了,才找到高粱的主家,和人家商量看能不能高粱收割以后,让她采一些高粱杆用,主家爽快的答应了。我姨当时高兴的像个孩子,连忙回家找出多年不用的掐高粱杆的笊镰,磨了又磨。
收割那天,我姨早早来到高粱地里,等主家人到了,一起签高粱穗。我姨把高粱穗下边的长杆签下来,捡着粗细一致的,没有虫子眼的收起来。自己的够了,为了感谢主家,又帮忙多干了一天的活。
看到干净粗细匀称的高粱杆,他老人家如获至宝,抱回家放到高处,免得被鸡狗糟蹋。再找出纳鞋底用的细棉绳,放在红漆柳编的针线簿落里。要说这针线簿落,可有年头了,还是姨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斑驳的漆皮,只有缝隙里边的颜色比较鲜艳,外面已经磨损的面目全非了。里边是姨每天都用的,针和各种颜色的,粗细不一的线、顶针、上鞋用的锥子,还有各色的盘扣,简直就是个聚宝盆,一家子大人孩子的四季衣服和平时的缝缝补补都离不开它。
把穿盖帘用的东西都准备齐了,姨带上老花镜上炕盘腿,坐在窗户台前开始一针一线的穿起盖帘来,由于盖帘是园的,所以最长的四根打底,上边两根底下两根先固定在一起,然后由中心向周围扩展,要偷针做,针脚要密,又不能露出来。
盖帘穿好后就剩最后一道工序,切成圆形,这是个技术活,弄不好切的出来进去不整齐,或者不圆。姨可是行家里手,先在盖帘的中间订一根带线的针,以它为圆心画圆,画到那刀切到那,刀跟着线走,切是很费劲的,一个圆形的盖帘就被我姨串好了。
见物思人,物在人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