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学科教育不如素质教育?别再被误导了!

学科教育不如素质教育?别再被误导了!

作者: 柠檬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11-05 11:11 被阅读0次

学科教育不如素质教育?

1

“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我们和上一代的父母相比,平均文化水平更高,接受到的教育理念也更加科学先进,所以相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从小就会给孩子报很多非文化课类的“副课培训”:

除了跳舞唱歌、跆拳道这样的艺体培训,还有像情商提高、财商养成这样的综合素质培训。

可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慢慢的我们会把孩子的学习内容分成两类:要考的和不考的,然后根据这个标准分配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这是一种“功利化的划分”,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

确实,拼高考成绩是在不拼背景前提下让孩子获得成功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很积极、很现实的态度。

把学校科目划分为“要考的”跟“不考的”,是父母和老师的理性选择,但这并不是最理性的选择!也是学校教育体系的误解!

2

现在请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习呢?

你的回答可能是:

让孩子考个好大学,这样毕业才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拿高薪,找好对象……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你让孩子学习是你想要他生活的更好、更幸福。

而我们的生活有三个层次:活着,活得好,活得幸福

对应马斯洛需要层次,就是:

活着: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不为吃穿住行担忧,这是一种功能性的生活状态。

活得好:它是在活着的基础上,感受到归属和爱,这是一种被人认可的感觉,工作不错,友朋相知,伴侣相爱,就觉得过得不错了。

活得幸福:它在活得好的基础上,感受到自我尊重和被尊重,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个在别人眼里应该非常幸福的人,他有钱有地位有家庭但也未必会觉得幸福。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永远不会只是“活着”,而是追求“活得好”,最好是“活得幸福”。

那对应这三种生活状态,我们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又该是什么样的呢?

活着:它只要满足基本的生理和生存需要,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只要把孩子养的壮实点,让他完成义务教育,也就差不多了。

活得好:它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让孩子获得专业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这些通过大学教育和社会学习都可以获得,前者更容易更可靠一点。

活得幸福:想要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除了要有前面两个层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明确的“个体身份”、“关系身份”和“社会身份”。

这三个身份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简单说一下:

个人身份——即知道自己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包括:你拥有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关系身份——即你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定位自己,包括:你是怎么做父母、子女、爱人的,如何做朋友、做同事的;

集体身份——即你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属于什么团体,包括:你的民族宗教,你的文化背景,你的职业等等。

拥有【自我意识】就是让你就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怎么得到”,所谓的幸福不就是“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可能有家长会抱怨:孩子时间精力有限,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培养其他的东西啊。

其实不必如此焦虑,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分类,实际上,学校的教育并不是粗暴地被分为要考的和不考的。

总有人抱怨学校教育千人一面,只会灌输学科知识。

这个判断准确吗?

当然不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博物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这是学科知识对孩子能力、性格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只要把学校学习的价值最大化,就可以让孩子获得“生活幸福的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更理智、更全面的看待学校教育,把学校教育的内涵挖掘出来,让孩子从中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普通人必须要“功利化”的学习!但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功”在哪儿,“利”又是什么。

想要阅读本篇原文,请关注我们的专属教育公众号【学之道讲堂】直接回复【学科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科教育不如素质教育?别再被误导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kd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