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中怎样强调概念理解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也就是说,概念的含义具有通用价值,因为尽管有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都是可以应用的……当我们陷入懵懂未知之境时,它们是我们可以参考的已知……没有概念生成的过程,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考》,1933,P153
不明白各种调料作用的烹饪,就像蒙着眼睛做烹饪……有时候这样做也行得通,但当出问题的时候,你就不得不想着如何去改变……正是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
——罗丝.利维.贝兰堡《蛋糕圣经》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感受到,如果具备真正的能力,那就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真正理解后,知识一定是可以迁移的。
教学这些年,遇到过一些学生学习努力也愿意付出,却始终难有出色的成绩,比如语文学习能力弱的,一到考试,看拼音等基础知识题还不错,阅读理解就差强人意了,有一些学生古诗、成语背诵也很不错,碰上词语或诗句填空没问题,就怕碰到将古诗、成语填进相应的句子中,有没有真正理解,一用见分晓,现在考试题型越来越灵活,单纯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过关的。数学可能更明显,学生如果仅仅通过记住公式或解答同类问题的常规方法,是不能具备应对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比如数学题除了数量与符号不同,其他内容均已与在课堂解决过的问题情境相同,这算不算新的情境?这样的反复练习是不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呢?这样能否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迁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