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坐地铁,路过地铁服务生那一个个年轻生命旁边时,发现他们的目光黯淡呆滞,我看了非常心疼。那不应该是朝气蓬勃年轻人的眼神啊!他们的灵魂去哪了?为什么如此空洞?怎样才算真正的活着?
一直以来,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共情力太强的我,对战争史有本能地抗拒。
机缘巧合,来到共读群和大家一起阅读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刚开始一如既往地抗拒,但后来想通了,人若要成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打破惯性思维,阅读也是。
读完整本书后我深深感谢自己的冲动和坚持,带我认识了一位如此优秀的作家,无论是他的《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对女性心理活动的细腻把握,还是本书中的光明与黑暗、繁荣和衰败、战争与和平的描写,都对我的心灵产生了重创,感谢作者用细腻的笔触震醒了迷迷糊糊的我。
作者描写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一战前到二战开始后的这段欧洲历史的回忆,讲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茨威格像一个放幻灯的解说员, 时代提供了画面, 作者为这些画面做了很好的解释, 因此作者所讲述的根本不是某个人的遭遇, 而是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 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一代人这样命运如此多舛。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倾注了茨威格的心血,是作者对幸福安宁的一战前青少年世代的怀念,是一战时对德国及奥地利现状的剖析,是二战发生后,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担忧…
关于战争,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如何血腥暴力,通过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诉说一个得志的年轻作家如何失去国籍、失去内心的力量,最终主动选择死亡…渺小的个人,只能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进,除了接受命运带来的一切,还能做些什么呢?如作者所述的:“为了不让‘昨日’ 的悲剧重演, 人类一定要与遗忘抗争, 保持对‘昨日的世界’ 的惨痛记忆。”
越读书越深刻地察觉自己的浅薄。从这本书中读了茨威格的记录,发现自己虽心有猛虎,但身如蝼蚁,努力严重不足。茨威格能做到不管外界环境如何恶劣,依然坚持创作,用文学记录思想,用思想成就文学。
该如何活好今后的人生?怎么真正地高品质地活?怎么让所有打不倒我的,都来成就我?茨威格用言行给我作出了详细解答。于我而言,追逐天命——广泛阅读、认真写作、淡定从容、保持觉察地生活,即是归处。
今后的人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该如何活好今后的人生?你找到答案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