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神共奋
作者: 人神共奋
“世界工厂”将变成“全世界开工厂”
1、人有了,钱也有了,可料没了
随着疫情拐点将近,整个国家的注意力渐渐聚焦到“复工”上,政策都集中在提供资金支持、恢复人员到岗上。
不过,“人”和“钱”只是复工的一个方面,第三个影响复工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料”。
春节前囤积的原料用完了,上游的生产和运输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市场上要么没货,要么价格暴涨。
复工最痛苦的事是没人,没钱;复工最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有了,钱也有了,仓库里原材料没了。
还不只如此。人和钱只是中国经济自己的危机,但“料”就是全球的危机了。
从来没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的推测:如果中国经济突然停摆一个月,全球会为之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答案现在就来了。运输停滞造成的影响可说是“货出不去,料进不来”,造成整个产业链的断裂。
有中国买家向沙特阿拉伯请求减供原油和天然气,造成满载的油轮和空空如也的天然气载运船滞留在海上。
汽车产业链的很多环节都转移到了中国,国际汽车巨头,特别是日韩系车企面临停产。
苹果公司表示,其智能手机的供应或因新冠病毒疫情受到影响。
更糟糕的是,药企发出警告,因为全球大部分原料药都在中国生产,全球药房都将面临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紧缺。
这个问题显然引起了高层的关注,21号的政治局会议甚至首次提到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说法。
当然,疫情只是一次性冲击,全球供应链的秩序早晚会恢复,甚至可以把它看成对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的“实盘压力测试”。
不过测试之后必有回响,我认为,本次疫情将对未来产业链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大家可能觉得这件事太遥远,对自己没什么关系,那么我要说的是——
这个深远的影响还将改变未来中国的财富分布格局,不亚于此前二十年房地产对中国人财富的影响,这就跟大家都有关系了。
2、产业链碎片化
想要理解这种影响,先要回顾一下,中国是怎么变成“世界工厂”的。
最初的故事当然是劳动力便宜,政府招商引资力度大、这些都是在东亚发生过几遍的故事。后来的故事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物流体系的突飞猛进,这被归为“中国体制优势”,也可以理解。但再往后,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制造业有明显的产业聚焦现象,一个村一个镇常常很多家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这是因为一个“能人”偶然成功,导致大量熟人效仿造成的。这些工厂相互压价,挤掉了其他地区的制造商后,自己也面临着无序竞争的压力。
在人力成本上升的时候,想要控制成本,就要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不同的工厂开始专注于原制造中的某些生产环节,
形成相互错位竞争,这样就把产业链进一步细分。
类似电子、汽车这些产业链复杂的行业,原先的“零件厂——组装厂”的生产模式,被细化为“元件(材料)——器件(零件)——组件(零部件)——模组(零部件总成)——整机组装(整车)”极其复杂的供应链体系。
一部手机,包括几百个供应商的制造与装配劳动,“生前”在全球移动的距离,很可能超过它一生中的移动距离。
这个“产业链碎片化”的趋势一旦开始,只要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超过供应链的各环节的交易成本,就不会停止。
专业化生产的另一个问题是受下游技术路线的影响太大,所以,厂家力争让自己的产品通用化,进入多个产品供应链,以保障自己的安全,这就 形成了多个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纠缠状态。
产业链的精细化程度和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导致单一企业的搬迁会遇到供应链的困难,而大家一起搬又缺乏协同效应,使产业逻的迁移变得更加困难。
上个世纪的40年里,制造业实现了“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中国大陆”的三次大迁移,但在本世纪的20年里,尽管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了两三倍,但向东南亚的迁移仍然不明显。
很多经济学认为,中国就是制造业迁移的“终点站”。
但产业链的碎片化也造成了脆弱性,细分环节的寡头效应明显,供应商数量大大减少,一旦出现意外,就会造成整条产业链的停摆。
这次疫情,企业光自己的厂复工还是无法生产,还要看上下游的复工情况。比如口罩的生产很简单,对人的要求也很少,但大规模放量的瓶颈在于熔喷布,这种无纺布的用途涉及纺织、环保、锂电池材料等多个行业和产业链。
而熔喷布放量的关键材料聚丙烯,这是石化行业的产品,所以到最后,能最快生产口罩反而是中石化。可中石化要上生产线也有瓶颈,还得先有口罩生产设备,这就涉及到了机械设备行业……
还有韩国半导体行业看似实力雄厚,被日本断供三种材料就被抓住命根子。
整个国家的“黑天鹅”也许很罕见,但某一个产业的“黑天鹅”可能会越来越多。
产业链之间的交叉,A产业链的某些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发生连锁反应,祸及B产业链的现象,将会很常见。产业链布局过于集中又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本次疫情还没有过,已有汽车企业要求供应商加速了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基地的进程。
只是,疫情毕竟是一次性影响,会造成产业链持续转移的趋势吗?
3、“世界工厂”变成“全世界开工厂”
制造业产能迁移的趋势早在疫情之前就逐步开始了。
第一批“出海”的企业都是类似服装鞋帽一类人工成本占比大、但供应链很简单的行业,可是“先头部队”回来报告的却是:东南亚建厂的劳工制度合规成本,常常抵消了人力成本的下降带来的好处。
当然,让企业下不了“出海”决心的,更重要的还是前面的“产业链的聚集效应”。
但2017年开始,企业出海的速度再次加速,因为企业产能的迁移并不完全算的是经济账。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渐渐改变以前的低调赚钱的形象,以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出现,跟传统强国特别是美国之间的摩擦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直接体现在贸易摩擦上,最终演变了贸易战。
所以,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把全部产能都放在国内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想要在产业链上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走出国门。
就算企业老板自己不想国外建厂,下游的大客户为了供应链安全,也会要求你这么做,比如到美国建厂的曹德旺。像这次的苹果供应链之所以还能够恢复一定的产能,很大一部分是早先转移到东南亚的产能发挥了作用。
不过,问题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体量接纳“中国制造”的全部供应链,所以,企业更倾向于在现有产能中分出一部分,根据各国的资源禀赋,上下游配套,以及产品不同的消费市场,在最适合的国家设厂,合理布局,保证整个供应的高效、安全,同时控制成本。
这样,完整的供应链还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并不会影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就像美国人把美元撒向全球,但“印美元的机器”牢牢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
很多人觉得工厂产能跟美元不一样,美元一秒钟就能够实现在全球的流入和流出,但工厂投下去之后你很难再收回。
实际上,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仅仅是因为人力资源丰富。
中国的工厂在管理体系、产能提升、技术品质控制等方面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先进的地步。虽然产能出去了,但是整个工厂的管理中心仍然是在中国国内,供应链的整合仍然是在国内——从内地工厂到海外工厂是一个“复制+粘贴”。
此外,5G的发展也有利于产能出海,5G的“低时延,海量数据高速传输”的特点,将大大加速工业互联网的推进,未来工厂有传感器,可以随时拿到生产数据,可以大量利用机器人代替工人,降低企业的劳工风险。海外工厂未来可能只是一个位置的概念。
过去,美国人用科技和资本征服世界,未来,中国人用工厂产能撒遍世界。中国企业的产能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过去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未来也会形成“全世界造工厂”。
“美国的金融资本与技术+中国的产业资本与产能”可能是未来二十年的大趋势。很多人觉得,说了这么多,我又不去开工厂,这个趋势将会给普通的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4、资本性收入将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来源
近二十年,美国国内的财富分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为什么出现这种财富分配的分化呢?
我们知道,美国人不存钱,但热衷于买各种投资于股市的共同基金,他们的养老金也靠投资于资本市场。
而美国股市近二十年正处于百年来最大的一波牛市之中,这波牛市的推动力,除了科技股之外,另一大因素是全球化引起的公司海外收入的提升,不管是道琼斯还是标普500,其样本公司的海外收入都从不到20%上升到现在的40~50%。
美国人通过资本市场,赚了全世界的钱,但财富却只属于一部分人。
美国的富裕阶层收入大部分都来源于资产性收入,而中产及以下主要来源于工资回报,这样,工作机会流出,资本回报流入,这就导致百年来最严重的贫富分化。
我们知道,特朗普上台是美国中产阶级收入下降导致的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的结果,但实际上,以前反对他的人,这次大选也因为股市的财富效应,转而支持他。特朗普成了贫富分化的最大受益者。
资产增值带来的财富效应,中国人并不陌生,房产是这二十年最大的造富机器。但中国普通人的痛苦程度并不像美国人那么高,因为全球化带来的工作机会,导致工资性收入也是快速增长的。
但如果前面说的“世界工厂”变成“全世界开工厂”的逻辑成立,那么接下来,虽然不会危及中国的产业链聚焦优势,国内的工作机会同样会减少。
更重要的是,工厂是重资产,需要不停地投资,海外工厂的利润不一定能回流国内。
所以接下来,国内的低收入阶层可能经历美国人经历过的痛苦。那么,高收入阶层呢?
很多人对中国股市的印象还停留在“赌场”两个字上,实际上,中国最重要的公司,除了华为等少数,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一半在A股,一半在港股美股,大部分未来都会回归A股。
海外工厂的利润不一定会回流,但会以市值提升的形式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但这“一进一出”,分配方式改了,从“按劳分配”变成了“按资分配”。
过去十几年的城市化,资产增值主要体现在房产上,而未来十几年的资产增值,将主要体现在股票上,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将在中国重演。其实这个故事已经开始了。
5、从富士康的打工妹到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老板
A股千亿市值的大公司中,海外收入占比最高的公司(达90%)是一家叫立讯精密的公司。估计除了股民,没几个人知道这家做苹果AirPods代工的非常低调的公司。
立讯的创始人王来春是富士康的第一代打工妹,从生产线员工开始,一步步走到课长后,辞职创立了立讯。从最简单的连接器开始起家,就是连接导体和电子元件的东西,类似网线的那个插头,一步步把业务延伸到天线射频、无线充电、光学、声学等多个品类。
以AirPods为例,立讯之前从来没有进入过声学领域,苹果对供应商的要求又是非常之高,为什么能切入苹果的这一块业务呢?因为AirPods太小了,对精密制造能力要求非常之高,之前台湾的组装厂良品率一直不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立讯接手之后,很快将良品率提高到100%,这才成为AirPods的第一大供应商。
从2017年开始,以立讯精密为首的苹果产业链公司,纷纷在越南等国建厂,海外产能占比迅速提升,这使得它们能在贸易战的压力下顽强生长,也为它们打开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立讯精密上市10年的市值增长了几百倍,一家企业就给A股的股民带来上千亿财富。立讯只是中国制造业造富的缩影。
10年前,中国的消费电子行业过100亿市值的上市上公司没几家,现在,过千亿市值的公司近30家。苹果早期的供应商绝大部分都是日韩欧美企业,现在一大半是中国的供应商。
特斯拉承诺今年100%国产化,不是政府的压力,而是汽车的供应链本身就正在转移到中国,而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产化,就能为A股带来20-30万亿的市值。
只是,苹果产业链的产能经历了“从国外到国内再到全球”的过程,特斯拉产业链很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供应商的“内地和海外产能”齐头并进的格局。
未来的中国会不会诞生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消费品牌巨头,我不确定;但我确定中国会产生全球制造业巨头,而且不止一个,将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带来的巨大回报,将会远远超过给就业、给国家税收带来的回报。
而2020年的春天,将是未来财富分化的一个里程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