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中国人的“重口味”发展史

中国人的“重口味”发展史

作者: 历史贝壳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23:22 被阅读0次

    过去,中国人对饮食口味有句俗话,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无法准确反映各地特色,但至少表明,由于不同地域物产和习俗不同,会产生不同饮食口味偏好。

    不过如今这种情况似乎正在被改变,从2012年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数据来看,中国人的口味偏好,已被重油重味的川湘菜“带了节奏”。其中的辣则是追捧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主打川菜和湘菜的菜馆,就有至少6000家,而主打鲁菜、东北菜、粤菜的餐馆加起来不过2000多家。哪怕“辣”连味道都算不上,它是一种灼烧感,但人们在习惯一种味道后,总要追求更刺激,以至于变得越来越重口味。所以小时候觉得好吃的东西,现在觉得不好吃,不是东西变了,而是人变了。

    这像是又一种“现代人竟堕落如斯”的叙事,但观察历史会发现,中国人越变越重口味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先秦以来两千多年一直如此。《尚书·说命》中写:“苦作和羹,尔惟盐梅”,表明商朝人已经知道,要吃上美味的肉羹,没有盐是不成的。除了盐,中国人也陆续开发了酱和豉作为其他咸味来源。

    除此以外,周朝时,无论北边的《诗经》,还是南边的《楚辞》,总少不了用一些香草抒发感情,其中花椒、肉桂、豆蔻、甘草、丁香也是烹饪所需的重要香料,这就比咸深入一层,开始追求更复杂的口味。如《礼记》中的“煎肉米饼”、“五脊扒”、“牛肉两吃”、“酒香牛肉片”做法都是将肉锤松或者剁碎,用香料腌制充分入味后再进行下一步烹饪。尤其是花椒,经学者研究《中国古典食谱》统计,古代22%的菜品中都要加花椒,唐朝这个数据更是飙升到37%。

    调味料盖过食物本味的做法看来古已有之,“茱萸”也是古代重口来源之一,由于带有辛辣味,《礼记》记载的一种煎藙法就是用十斤猪油熬煎一斤茱萸,算得上最早的油辣子。《梦梁录》中临安城夜市上的辣菜饼,更是一种用芥根做馅的面食,想象一下芥末馅的烧饼是个什么味道。

    直到辣椒到来,从此中国人才进入重口味的更高level,虽然辣椒在明末刚传入中国时仅作为观赏植物和药材,但也拦不住中国人要吃它。自从乾隆时贵州和湖南地区开始食用辣椒,从此辣椒开始以恐怖的速度取代传统香辛料。之前提到的茱萸直接出局,花椒入肉类菜品更是迅速消失。辣椒的吃法也越变越复杂,八角、大料、十三香,能配的全配上,蒜蓉、姜末、花生,最能丢的全丢进去。

    虽然科学表明,吃的重口味对健康不好,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重口味的追求,比如现在折耳根、螺蛳粉甚至臭豆腐、榴莲,都得到了热烈追捧。

    喜欢历史小故事,欢迎关注历史贝壳哦~带你领略历史长河,讲述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的“重口味”发展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bf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