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子五年级了,贪吃不爱动。为了让他运动,相约爬一次山就可以带他去吃一次洋快餐。
这次轮到吃必胜客的早餐,他自己选来选去的拿不定主意。我觉得教育机会来了,于是跟他说,如果每天吃一次,每样都尝到,你就会知道该选什么了。而想要每天吃一次,你有两个选择:一、好好学习,让自己有能力赚更多的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沉默不语。然后我又给出第二个方案:或者考虑来店里打工,这样也有机会吃到各种你喜欢吃的食物。大不了必胜客、肯德鸡、麦当劳、汉堡王,轮着来。他的眼睛里有了一些光。我也觉得有意思了,问服务员说是16周岁就可以来做学生工,每小时13.6元。我就跟他计算,每天只要做工3小时就够吃一份必胜客早餐套啦。本来是想让他知难而退,谁知他居然低头认真的想了一会儿,问我:“如果我把盘子打碎了怎么办?”这什么脑回路啊,我当时内心的真实反映是很想把他的头打碎来重组下。但面上还得循循善诱啊:“想做就得做好,你要扫地就要扫的干干净净,端盘子就端的稳稳当当,打碎了当然要赔啊,这叫自负其责!”他觉得有道理,继续思考。我则继续激将:“要是害怕做不好,你可以选择好好读书赚足够多的钱啊。”
说到这儿,我自己忽然有些心虚,谁能保证只要好好读书就一定赚到足够多的钱啊?如果他就是单纯的喜欢吃,那与其绕一个大弯,辛苦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有可能还是吃不起自己想吃的食物,那为啥不可以直接去餐厅打工呢?别说什么AI替代的事儿,只要人还需要吃,离吃最近的工作就一定还有,你在这个环境里,一起成长、变革,反而更不容易有职业危机感呢。更何况去年看到的一份报告说,厨师与快递小哥等服务业人员,其AI 取代指数要远低于很多我们常识里认可的高智能、够体面、赚钱多的所谓好工作呢。
说起快递小哥,是我另外一个教育失败的例子。逼小侄子运动时会允许他二选一,跑步或者骑车,他每次都选骑车。于是我又得机会跟他说,家有良田不如一技在身,你即不爱学习,会骑车也算一项本事,长大了至少你可以做快递小哥啊。然后他就记住了。有一天中午吃饭时,他很得意的跟爷爷说,一个快递小哥做好了一个月可赚到一万块钱,比他爷爷的退休工资要高呢。
听他这么说,忽然想起自己之前在公司打工时,两头不见太阳。每次开会的路上,看到园区里扫落叶的人就极是羡慕,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自然的美景,天天扫、日日落,不需要做规划也不用啥复杂的解决方案,不动脑子就有钱赚多好。同事很不屑我的想法,质问:要是赚的钱不够吃饭,你还干不干?这话很有道理,如果钱少到不能果腹就真不能干了。
可要是能解决温饱呢?如快递小哥,人家花钱去运动,小哥们运动着就赚钱。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自然是真的,但工作哪有不苦的?只是不同的苦罢了。关键是人家苦的简洁利落,付出即见回报,每送一件便是一件的收成,多跑就能多赚。时间上也相对自由,可以集中工作集中休息,拼命的干就有机会拼命的玩儿,想想都好开心的说。
我们总希望能爱一行干一行,其实试过的都知道,爱喝咖啡跟开一家咖啡厅,那其间是怎样的云泥之别。所以顶好是兴趣归兴趣,工作归工作。这样该工作时全力投入,该休息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一个优秀的快递小哥同时也可以是最会玩的游戏冠军,最会吃的点评达人,或者最会讲段子的视频小网红。毕竟除了面包之外,我们还需要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身体、自由的时间,这样才有机会真正享受人生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