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渡“包办”
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身体发展还不全面,特别是吐字词还不够清晰的时候,往往习惯用肢体语言加上眼神以及不清晰或清晰的叠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每当这个时候家长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即使你能够准确的了解他的意愿,也不要马上说出来,第一步,分析孩子是否有能力说出他自己的意愿,即使只能说出少部分的字也要反复询问“请告诉我你想要做什么?”来引导。第二步,并不能马上替他完成他的意愿,同样进行分析是否能做到,不能做到的情况下再进行适当的帮助。例如:如果他想要某物品但身高不够,这个时候可以将物品拿到他能够到的高度,再让他自己完成。这个过程虽然比直接拿给他的方式复杂,但久而久之他会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不要过渡“妥协”
现在都比较反对“隔代教育”,因为大部分的老人都会觉得孩子还小,所以一般会轻易对孩子妥协,顺着孩子的意思。那是否家长就不会对小孩子妥协了呢,并不是,家长直接教育虽然比老人严格一点,但有部分的家长会在孩子哭闹的情况下束手无策而最终妥协。那孩子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哭闹的时候怎么办呢,进行“冷处理”,因为孩子哭闹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这个时候如果你表现出不在乎,也不理睬,他会意识到他的哭闹没有意义而渐渐停止。反之,如果他哭闹时家长朋友们因为受不了无奈而妥协来达到他的意愿,那他就会有一个意识“我哭闹就会得到我想要的东西”,那么下一次,下下次他依旧会用这个方法。
不要忽视孩子跟你的互动
大部分的孩子在0——6岁期间都是很喜欢很乐于跟父母交谈和玩耍的,话题往往也是在学校和同学老师发生的事情,交流交谈中很容易发现一些孩子的问题并且可以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度甚至是情商,但切忌错误引导,“比如:同学有没有打你啊?老师有没有打你骂你啊?”很多父母都会很担心这个问题,但是你反复询问,最开始可能孩子会说没有,你多次询问孩子会觉得是不是我回答错了这个问题而给你错误的讯息。所以尽量多听多引导孩子说。
不要过多批评孩子
0——6岁是孩子的性格关键期,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只要不是什么原则错误尽量都正面强化,比如帮做家务,但不小心搞砸了,孩子出发的本心是好的,所以这个时候要肯定其做家务的行为和孝心,这就是正面强化,多肯定他的优点,再用合适的语气告诉他如果怎么怎么样就会更好了来告诉他方法。而不是嫌弃他越帮越忙或者添麻烦,这样做的话他可能后面就不会愿意做此类事情,并且慢慢会变得自卑。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评论自己孩子都会用“我家孩子胆子小或者太调皮”,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我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或者我就是一个胆子小的孩子,当孩子给自己贴上标签的时候就很严重了,他就会不敢或者不愿意跳出这个标签。之前我遇到一孩子,有一点多动症,很调皮。有一天我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跑来跑去啊?”他笑着回答我“因为我有病啊。”这就是父母经常用他有病来解释他所有的不好的习惯,所以他自然而然的也给自己贴上标签并且欣然接受。即使他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也用“我有病”来解释和排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