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一条新闻,是关于华山游客猝然跳崖的事件。很多人对此表示惋惜。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几年前看过余华的小说《活着》,这本书讲诉了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时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的人生。这是一本写死亡的小说,从头到尾,都在讲述死亡和离开。世间所有的无奈无助与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摆布都不过如此,让人痛彻心扉。而作者余华则想通过这本书表达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所努力表现出的对人生世事的乐观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通过《人类简史》这本书告诉我们。“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我们对生活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
生命的诞生与消亡既然全无意义。人们为什么还要活着?因为快乐使生命有意义。尤瓦尔.赫拉利随后这样阐述。
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到同步而已。只要我自己的想法能和身边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就能说服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且也能从这个信念中得到快乐。
因为欲望得到满足,因为表述得到认可,这是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快乐的基本诉求。满足了这个诉求,很多人会觉得,活得有意义,有意思。
站在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心理和情感世界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影响。所有的心理状态(包括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资、社会关系或政治权利)来决定,而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这样看来,快乐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只是由个体生理结构与生化物质分配多少来决定。因而,有的人的快乐因子多一些,有的人的快乐因子少一些。甚至于,人们可以通过药物来影响和改变快乐的持续稳定。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快乐与一切外在因素无关,是能够被药物控制的。
是这样的吗?
仓央嘉措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从生命的厚重以及漫长岁月的洗礼沉淀来说,快乐绝不是诗句里简单的“遗憾”二字可以描述。快乐总是稍纵即逝,人们不是重复在平淡乏味的生活里,就是纠缠在获得-失去-再获得的反复与起落之间。又或者,因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与生存压力的重负,使人受事物的驱使奴役而陷入无边的痛苦与不能自拔中。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快乐的理由简单相似,不快乐的因素千种万样。所有的情绪都是由个体感知承受痛苦的大小深浅所决定,药物只能够辅助治疗,暂且从生物方面进行抑制,离开了药物,如果不能够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调整,一切努力都是虚有。
如何让自己快乐?如何藐视一切重压与苦难折磨,在重重黑暗中坚持不懈寻找快乐,寻找活着的理由和借口,这是活着的意义,也是人类演化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世间的所有事情,除过生死,都是小事。只要活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努力让自己直面惨痛的人生,不屈服地活着。就像富贵一样,仅仅只是为活着而活着,又如何?
因为,活着,本身也是一种意义。
————————————————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人类简史》第十九章 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