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笔耕不辍
我们该如何阅读、学习、写作——文心:读者和作者交汇的心

我们该如何阅读、学习、写作——文心:读者和作者交汇的心

作者: 逆旅怪客大力哥 | 来源:发表于2016-08-20 17:58 被阅读59次
    夏丐尊,叶圣陶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

    书籍的作用

    首先一点,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书籍的作用是什么?

    我对书籍作用的定义是:系统的记录知识、思想以及感情的一种载体。最开始,书籍应该就是一种知识载体,学习的工具。

    理工科的书籍,多是作为知识的载体,用来系统的逐步递进地传播知识,这类知识在相当长的内是没有争议的,有很多是不存在争议的。

    史哲社会心理等等文科类的书籍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载体,因为这些门类虽然也是基于实际知识的,但是这些知识大多存在相当大的争议,而且更多的是带有作者的思想选择表达在里面。哲学从一开始就是吵吵闹闹的发展,历史学者在著作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评价更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文学类的书籍更多的作者情感的表达,特别是纯文学作品。其实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但是情感更加主观,更加恣意,而不必去更多的考虑公正公平。思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对一件事一个人从情感上可以破口大骂,但是从思想角度评价就更多的要考虑是否公平公正了。

    这也就是下文要说到的文章的“知”、“情”、“意”。

    阅读者的态度

    一、对书的态度

    因上述书籍的作用,因此我们对书籍应该有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尊重,特别是对经典作品——也就是国人常说的古书。经典书籍经过了几千、几百,至少是一二十年的淘选,特别是在造纸不发达的时代,一部作品,一篇文章能保存下来那简直都是异数,正因为造纸、印刷技术的不发达,能够成型的书籍都是经过了历代人千挑万选的,这些书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那都是是作为后人的我们的莫大幸运。把那些写成于1000年前,500年前的书列为必读书都是不为过的。

    其次,对于书籍的另一个基本态度是批判。时代在发展,且不论现在的是比以前更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阅读的一个很大的用处是古为今用。既然时代变了,我们就不能从书籍中照搬,必须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选择吸取书中的知识,作为我们今天的知识应用基础。而且由于古代的技术、生活水平限制,有些思想、知识是存在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日心论就是错误的,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在平面空间应用没问题,但是在曲面上就存在问题了,牛顿的经典力学适合应用于在宏观和慢速情况下,但是在微观、光速情况下应用就没法用了。还有一些知识,比如中国的儒家知识,在不同的时代需要赋予不同的含义或者是要尽量还原到它最原本的意义,再和现代的实际情况结合使用。因此,对于经典书籍或者是所有的书籍我们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学习。

    二、如何阅读

    书或文章根据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知”、“情”、“意”三种,同时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也是同时具有“知”、“情”、“意”的,而并非是严格分离的。

    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因其自身的客观存在,都具有其自身的风格。文章的风格与文章的类型、取材范围、作者的品性、语言习惯和写作习惯有关。阅读是一个需要源源不断的基础知识预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依据已有的基础知识预备,从“见”——感官上,作者都说了些什么、“视”——知识思辨上,作者说的都是什么意思、“观”——心理上,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样三个递进层次来体会文章的“知”、“情”、“意”,达到知识学习、融汇以及对文章的鉴赏的目的。

    “见”可以是读者很快的学习到文章的“知”,但是“情”“意”的内容就需要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章进行“视”和“观”。因此阅读其实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设身处地的心灵与思想的对话。为了更好更公正的鉴赏文章,读者也需要注意阅读方式。例如诗词、散文,不论其年代和国别,都需要进行诵读,设身处地地用适当强弱的语气,合适急缓的诵读速度,读出文章中的感情,方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意”。

    对于古书,特别是几千年前形成,几千年来一直在应用的经典,如中国的古典国学,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读,而应该是该如何阅读。

    不管是什么类别、什么时代的书,阅读的原则是分门别类、溯本求源、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用批判的方法考究书籍文章中的思想、学术与时代、社会的关联,研究它因何发生、因何衰落,它对其时的社会有何反映,起过什么作用?其流传至今,对今天的社会、个人生活又有何指导作用。特别是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书,更是需要秉持好批判的态度,万万不可用脸谱化来阅读,那其实跟没读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没读。

    写作者的态度

    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写作的目的其实就是书籍的作用,是作者把自己掌握的“知”以及作者的“情”、“意”形成文字、并进行系统化整理形成书籍、文章传播给别人。

    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书籍,都是有一个设定的目标读者的,或大众、或专业人士。但不管阅读者设定是什么样的人,写作的目的就是阅读,所以写作者必须持一种对自己、对写作、对书籍、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来写作,要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别人能读懂。如果一个作者刻意把自己的作品写得如同天书一般,那估计这不是一个秉性良善之人。当然,不少文章特别是一些科学文献设定的读者是具有相关基础知识的,但是其作者也是需要秉持其文章能被他的目标读者读懂这样一个基本目的的。

    谁都不是天生的作家、著作者。写作是一个可以学习、训练的由“习作”到“创作”的过程。文章依据文体的不同、目标读者的而有不同的表达、组织、修辞方式。对同一件事情、器物,写成记叙文和写成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有区别;同样是初等几何知识,写给数学专业学生阅读和写给音乐专业学生阅读,其写作方式又是千差万别。

    作者是文章的第一读者和鉴赏者。一个负责任的作者的文章必须要具有以下因素:①文法上准确,用词恰当;②思想意义连贯,前后相互照应,无欠缺也不累赘;③思想内容新鲜,正确、丰富,情感表达具体、贴切。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写作源于生活,又是对生活的提炼加工从而高于生活。写作的题材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触发”与“感悟”,进而作者以此来把自己的“知”“情”“意”(迅速、)准确、匀整、合式地组织、表达出来,供作者自己和他人鉴赏。

    总之,阅读、写作是一个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过程。读者以写作的态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作者用阅读的方式写作(体会读者的思维)。阅读与写作是知识、思想传递过程的一个整体,通过阅读归纳,通过写作演绎。作者和读者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互动过程和一个恰当的互动态度,知识、思想将得不到流传。

    对于阅读、写作的要求、方法不仅限于文学作品,对于科学、艺术、社会均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该如何阅读、学习、写作——文心:读者和作者交汇的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dr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