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漢族哲思地图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2:第二、十一章  有无相生,功成弗居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2:第二、十一章  有无相生,功成弗居

作者: 苏漢泽 | 来源:发表于2020-07-19 12:14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道经》按现在的语境来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合。按笔者猜测,最初的版本是一段世界观的论述后,夹杂长短不一的人生观论述。

但分成章句后,出于某种目的,一些章节的次序被打乱,而且额外的添加了一些原本没有的章节

通行本的第二章倒是跟第一章关系密切,是对有、无关系的展开,既是梳理有、无关系,也是基于有、无关系对人生观的展开。

题解

「无」字晚出,最早见于篆文;有异体「無」,可追溯至甲骨文。「無」一般被认为「舞」的初文,但“舞”跟“有”如何相对?所以,甲骨文,乃至部分的金文「無」,构形另有含义,并非「舞」的初文。

而「无」字晚出,最初的《道德经》中,肯定是金文「無」。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下「無」字的最初含义:

估计到西周早期,对直接继承甲骨文的商代金文的理解发生分歧,于是「無」字构形发生分化,一种基本沿用商代金文(红框),一种将商代金文类似尾巴的构件,变成构件木(绿框)。

到西周中期,出现综合两种构形,将分歧的构件写成六角交叉状(黑框),也就是被理解为「舞」字初文的「無」。

现在关键是确定甲骨文「無」的构形含义,从「無」与「有」相对来看甲骨文「無」的话,那个类似“尾巴”的构件,其实是手(摊开的)。跟甲骨文用抓持状的手(又)来表示“有”相对。

现在岭南这边用“带两梭蕉”形容空手而来的人,摊开的手掌就像一梭蕉。甲骨文「無」就将摊开的构件“手”放在人体手臂下方,表示两手空空。之后不知为何演变为商代金文那样。

因为无法理解商代的金文「無」,于是在相对于西周金文「有」的构形表示“持肉”,西周金文「無」演变出从“木”的构形,从甘从木,而且左右各一,形容相对于可以吃肉的,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只能吃糠咽菜乃至吃树皮。

而以老子图书管理员的身份,至少是知道从构件“木”的金文「無」的。正因为金文「無」最后演变为「舞」的初文,所以后来才另造「无」字与「有」相对。

至于「无」字,先人已有合理解析,这里借花献佛:“從二,亦象地也。人死而葬則无矣,故从人在地下,以象自有而无之意”【《說文疑疑》 (清)孔廣居撰 】

所以,老子所谓的「無」,并不是“虚空”,而更多是倾向于表示“极少”,「有」更倾向于表示大丰富。

岭南这边,有时候也用“无”来形容死掉,这恐怕是「无」字构形本义在日常习惯中不自觉的在沿用。

至于用「弗」不用「不」,那是因为两字表示否定的细微差别,「不」的甲骨文,其构形是表示瓜果之类开花却没能够结果,本义表示做某种事情没能成功。引申否定。

「弗」的甲骨文从己,两竖大致表示双重否定,从而表示不再是自己所用,进而引申为结束既成事实的某件事。

功成弗居,非不能居,而是该急流勇退。所以用“弗”,比用“不”更为贴切。

第二章

通行本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清华简《德道经》相应篇章如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第一句中,「恶」字晚出;且前句美恶相对,后句善、不善相对,颇显突兀,疑似后来者添加。

第二句中,有“长短相较”与“长短相形”的差别,从「较」字古文构形看,其以“爻”为构件,更倾向表示计算。而有无相生,偏于表示正反关系而非计算。

第二句中,无论“高下相倾”还是“高下相盈”都疑似后来添加。理由有二:其一,「倾」字与「盈」字都晚出,皆始见于篆文。其二,前句已经说了长短,再说高下有重复之嫌。于是,这第二句的断句,恐怕是有无相生本身就独立一句。

第二句中,有“音声相和”与“意声之相和”的差别,意在内,化为声而显于外。是以当为“意声相和”。

第二句中,还有“前后相随”与“先后之相随”的区别,「先」本义是走在领首的人,而「前」的本义是前行、向前。所以相随的话,还是“先后”比“前后”合适。现代汉语,也多用“按先后顺序排列”。

第三句中,有“处无为之事”与“居无为之事”的差别。从「处」字古文看,还是从“古”的「居」字更合适。因为「处」字古文从“几”,本义差不多跟“座”近似:

第三句中,还有“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与“作而弗始,为而弗志”的区别。从行文看,通行本此处有故意增改而呼应前文的嫌疑。但恐怕因为断句错误导致以为原版前后结构不呼应。

修改者大概认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与后句的“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不够呼应。而笔者认为,最后三句恐怕才是完整的一句:成功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前面应为“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

综上,比较可能的第二章原版为: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意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

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翻译:

故而,有无相生,极少极小能变成大丰富,极度兴盛也会衰落至不名一文。就好比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心意与言语(内外)相应和,先与后相随。

是以,圣人时常身处无需刻意作为的工作中,实施不言之教;如同万物生长无需重头再来,做事情不需留下名号。

事情做成了而不要惦记居功(变换文字重复“为而弗志”),因为只有不居功,人们才不会忘记你的功劳。(居功领赏了,就是功劳兑现了)

猜测

其实有点怀疑“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不在最初版本中。因为本章是论述有无关系,插入强调“无为”,多少有点不大自然。

所以第二章原版还有一种更精简的可能: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意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志。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各位对这个猜测怎么看

余论

关于有无,还有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然而,「牖」字仅见于秦系文字,「埏、埴」更是仅见于篆文,加上该章很刻意在论述有无相生。当是秦末甚至汉初才添加的。

故作高深的使用「埏、埴」二字,反而成了暴露伪作的证据。

相关文章

  • 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2:第二、十一章  有无相生,功成弗居

    《道德经》的《道经》按现在的语境来说,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集合。按笔者猜测,最初的版本是一段世界观的论述后,夹杂长短...

  • 《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章 第二章 功成弗居(2)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 功成弗居

    读《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弗居 感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 读经典,润心灵(2)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弗居 读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 我是谁

    《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中讲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 《道德经》第二章(复习)

    第二章 功成弗居(复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功成弗居

    《老子》第二章:顺其自然 不言而教功成弗居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

  • 《道德经》第二章小识

    【原文】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道德经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 读道德经有感,阅读记录。第二章 为而不恃 功成弗居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故有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古汉字重读《道德经》2:第二、十一章  有无相生,功成弗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ml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