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从事一份教师继教的相关工作。单位半月前开始做读书会,这期要分享的是BA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做为一个去年重新跨入教育行业的我来说,回到教育行业,很是亲切,而且感觉极其有温度。教师这个职业特点,让这个大众对产生敬畏之心,很崇高无私。因为接触过几个不同行业的工作,当面对这一群绝大多数单纯、积极、可爱的人群时,我觉得安全、放松。
说这个群体单纯,因为大部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生活的轨迹从学校到学校,上学、毕业、又回到学校,相对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和工作圈子;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这个群体中的家庭结构,不管是二口人、三口人、四口人还是更多的成员,都是从事教育行业,是典型的“教育之家。”
言归正传,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拙见。
这本书是指导教会老师如何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学生的一本手册。今天翻看了100条建议中的前30条,当看到序言,我直观感觉,教师特有的职业,让社会赋予了其太多责任与光环的同时,也让老师们倍感压力山大。
他们一定要大爱。爱学生、爱不同的学生;要相信他们、包容他们、关注他们。而且好像是必须的。其次,我感觉这本书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金句,而老师必须要做个神,神是不能出错的,不能有问题的。
但,我们真正忽略了教师的载体是人,人本身就存在缺点,需要吃喝拉撒、休息、被关注。只有爱惜好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去给予他人。书中其实已经提到这点。但,看看网上的这些教师们对这本书阅读后的感想吧:
摘自网:
这些老师们可有想到,当背负着这些过大压力时,他们可有想过能否扛得起?如果不能扛起时又怎么能更好地去顾及别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还有其他家人……
我曾经主持过一场关于老师的读书分享会,关于NLP,李宗莹的《重塑心灵》,那一期我面对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在28-32岁之间的年轻老师,因为导读人包括我,都属于圈外的“特立独行”的个体,所以我们的放松与真诚,让这群一直悚着、板着的老师们能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而我,看到他们相互推笑着说“你这个剩女”、你这个“傲慢与偏见”、“你这个喜欢表现的”……时,我觉得自己这次的分享有些成效。
谈谈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与我工作的结合:
我目前从事的是针对义务段教师的相关培训。我了解这个行业,但也不甚了解这个人群。而我习惯站在群体需求的角度,去分析教师的需求,除了生活内心的被顾及外,他们还是很想做好本职工作,更有所成。所以,我也觉得我们应该更有义务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能了解其工作中的需求,为其解决问题。
举例,书中P56-P57,第18个问题——“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
我不解“后娘”一词,看到书中解释为母:指的复习。这一节主要讲教师要学会组织学生的复习课,特别是要学会将复习课变为综合运用课程,要使学生完成一项实践性作业。那么,我想问的是,有多少教师能够明白如何组合运用?而他们的需求是不是也如这本书中一样?我们做为培训者有没有可能组织这样的教学辅导?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最后来复盘一下我学到的这30条,我们通过这种学习,并非要感动,或者检讨自己过往是否做得不够,而是要面向未来。比如,我举自己的工作来说,培训者培训,首先要琢磨客户的需求点,然后探索需求背后的真实,再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请相关专家、制定阶段目标、培训形式等),最后是检验与调整的过程。
核心是:用案例和语束来打动、用工具和方案做好执行、让结果可视化(数据、图片、结论、指导、修正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