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最近几天闲来翻阅几页,今天整本书完成,莫名想些一点感想。
以前读书时老师逼着写反而写不出,现在自己随意看看,反而可以写上几笔了。大约是因为没有必须写上800字等约束条件了吧?
《猎人笔记》是一个贵族在打猎时期遇到的人或事。推荐导读上说是什么反应地主阶级丑恶面庞,怜悯被压迫人民的战斗文学等。我等知识浅薄实在没看出这么重的阶级战斗力,也可能因为我看书的状态和环境,太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所以很多地方并不能感同身受。甚至因为平常看的书太多太杂,有些习以为常的感觉。但我想,如果我真正处于那个故事中去,大概也会同仇敌忾了吧。
屠格涅夫的环境描写,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的棒。他有时能用满满1页半的纸去描绘闲适时的天空,云彩空气,树林。当然环境描写有时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作业,比如怀揣鲜花的少女在田野偷会一个浪子情郎的场景,从那种非常期待的心情到最后被浪子嫌弃,而鲜花散落在田野的环境十分贴切有代入感。看完整本书,我的感叹之一有:为啥我初中时没看到这本书呢?丫的,好词好句绝对可以摘抄完2-3个本子。不用再东平西凑的乱抄,而且肯定可以拿优的那种。
屠格涅夫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也很到位。特别是是外貌描写十分的细致,动作抓得也很精确。但故事塑造能力大约有点薄弱。25个故事中,大约只有3个故事情节比较吸引眼球。这本书的到中间时大约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写作套路。就是导入基本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铺垫。大约是与报社签约后中期赶稿的结果,我不喜欢套路模板的文。但是到初期和后期的几篇文章十分经常,引人入胜。
屠格涅夫描写中他最理想的地主状态应该就是第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吧?(名字太拗口忘了)他博学多才,理智有礼。手下的有2位性格迥异的能收,一个是打猎专才但性格木讷的A,一个精于计算,从容尊礼的B,但他们都很敬爱这位地主。在地主家里,虽然一切都十分的精致完美,但是奴人都怕,因为要求太过严苛精致了,失去点人性味.
还有最后《某某村的哈姆雷特》《谁谁的末路》《歌声》还有倒数第二个故事,描写的那位被摔得瘫痪一生的女仆,即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是躺在床上仍爱恋那田野的风,山间的树,飞过的鸟,大自然的一切馈赠,从不怨气,反而放手自己最爱的人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还向基督赎罪。她所见所感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向往的也是美好的事情。这么一位积极善良勤劳美好的女仆形象,简直完美得就像心中的天使。
我想屠格涅夫的本意大约也是通过描写一个个生动的仆人或者奴隶,让当时贵族阶级也能看到各个奴人的闪光的品质,去尊重他们,把他们当做人来看吧。
但也许描写过于真实的地主行为,也可能有些故事为了人物的塑造加强对比劣势仆人的优良品质,丑化了某些贵族的行为。导致他这个作品被评为一个“轰击农奴制度的炮火”。因为,如果在当时俄罗斯那种状态和环境,这些事情和情景好像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是但作家将这些三维的人,或者4维的情节搬写到文字当中去,用二维的纸张来展示给我们自己看时。可能大家边看就会边省视自己的行为。而变得有立场感,对书中人物评好坏,评头论足的了。
所有,有时,生活中有什么很复杂的事情了,我也喜欢用文字将它搬运到笔记本上,然后自己跳出来省视自己的言行,总结经验,不至出现大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