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读的书进一步拓宽了自己涉猎的领域,而这又并非故意而为。有时候书名就跟新闻标题党似的,很能让人产生对内容的误解。就像这本《自私的基因》,早几年的时候就把它收藏在要读目录里,当时还以为它是一本很冷门的、讲人性的心理学读物,结果在读之际发现它似乎是自然进化论领域的一本经典作品,是更加基础性的生命理论,之前对生物演化或基因领域的书一直敬而远之,尤其是我那本《物种起源》自购买之后就一直躺在书柜里,这次算是让我误打误撞地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杂食者的两难》一书我本也以为是一位美食评论家之类的作者对于饮食的迷思,结果发现这个作者也是让人非常惊叹的,它所涵盖的领域甚广,对于这种以多视角结合了多领域来议论某一事物的书籍让人欲罢不能。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在我的收藏夹里躺了至少两年,这才读完,应该说是网易蜗牛解救了它,因为在里面终于搜索到了这本一直都很好奇的书。我喜欢作者严谨又不乏生动的论述风格,论点论据十足,比喻拟人恰到好处,与专业的论述自由切换,也没有笃定地奉自己的理论或猜想为真理,设想处标明为设想,引用处也都有具体出处,该是学者研究者应有的态度,就光从文风这点来看就值得学习。书中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待生物现象的视角着实让人激动,关于寄生共生那章节的印象最为深刻,人类如果真是一个巨大的共生体,那还真是颠覆世界观。奇妙的是,很多问题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竟然更能顺利解释,比如自私与利他不再是矛盾冲突的,反而表现成一种意向与行为结果的高度统一。这一书又一次佐证了,采用另一个层次的视角看待问题的不同方式能够为思想带来多么美妙的激荡。
禅与极简生活艺术
禅与极简生活艺术这本书的作者即是僧人又是建筑设计师,十分好奇从事建筑设计师这样的职业怎么能得到悠闲的生活,何况除此之外作为僧人也有每天必做的日课。但是似乎这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问题,他的一字一句之间都流露出对自己生活安排的恰到好处之感,或许也不是刻意的安排,只是顺应着周围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急不躁,不贪不惰。所谓悠闲的生活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充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丢失感受之心。几千年来人类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已经被技术的发展所颠覆,随着自然节律发展而来的生物习性因赶不及现代生活的急速要求而体现为越来越多的现代病,却少有人愿意偶尔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这种基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自然那里转移。生命的质量是无法用数量的堆砌来实现的,单位生产率的提升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闲暇时间,而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之下的国家和人们只会把这种闲暇时间更多地用来追求财富和权利,一面无视自己心底的愿望和梦想,一面高呼没有时间去思考、面对和实现它们。这正是个人需要独处,需要闲暇时间的必要性,去直面自己。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的语言总是这样的热情洋溢,看他所写的文字情不自禁情绪激昂,很多感想和思考也一并迸发。会引起思考的书是最值得读的书。年轻人要成长,需要教育家的指引,这是由于年轻人的身心尚在发展、视野不够开阔、思想未能达到足够的成熟,虽然书中所述的教育家是特指人物,但教育这件事情可以从很广泛的事物中获得,书籍、社会、自然、人物以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任何事物都可以为我师,无论好丑美坏。思考是人类的天赋,是人可以追求更好存在的权利,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放弃思考,万物皆为这人眼中的草芥,他也就舍弃了成为更好的人的权利。对于教育,人们最不应该把一切教育的责任推诿给教育机构,诚然这是它们的使命,却不是人之所以能成长能收获智识的必要条件。我们现存的很多教育机构并没有有力地践行它的使命,与尼采的那个时代以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一样,荣登教育宝座的很多教育家都名不副实,但也是人性的弱点必然导致的现象,因此我不能把思考的权利交予他人,不能让他人代替自己思考,即便是面对何等看似无误的事物,也要经过自己再三地思考、融合自己的经验去不断理解、探索和验证事实,最后又将之转化为自己以后思考的力量。所幸的是,所有的时代都不缺乏真正的教育家和教育活动,不论那些人是否从事教育行业,也能从他们的一席话、一本书、一个行为受到启发和引导。
杂食者的两难
杂食者的两难感觉这本书很冷门却很有意思。作者分别从三条食物链来探讨现代人的饮食生活并向世人提出问题。前几章从玉米基因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工业化食品产业链的蓬勃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简直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论述,说不定作者正是看过《自私的基因》才能找到这样的角度呢?每一条食物链都有其拥护和践行者,但总体上来说人数是递减的,并且最后一条丛林野生食物链基本上已经快失去在现代存在的必要性了。工业产业化食物链的真相令人发指,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必然的,让人矛盾不已。我们这代人刚好生活在田园式末期和大规模产业式交替之际,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从某一个时候开始,市场上的东西就已经琳琅满目,供大于求了,而在往年都是晚去了市场什么都没剩了更别说能有四季长存的食物出现。那个时候人们却没有时间细细思考产业化的问题,而是顺应市场欢快迎接这股新鲜的力量。而随着人们对新的食物链飞速适应,工业化的食物链已经成了上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便知道了它的黑暗一面也无法摆脱它,生活之本依赖于此。值得钦佩的是另一个条真有机生态食物链的坚守者们,那种采用了真正可持续的、根基于生态作用之上的食物产出不仅更能够回馈自然,而且是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比起更加消耗资源的方式,这样产出的食物也更健康,只是遗憾的是现在尚未形成足够的力量和意识支撑这类中小型生态产业的发展。
理想国
理想国理想国果真是理想国却又不是理想国。我认为这个理想国是否真的只能是乌托邦,是一个信与不信的问题,它无法实现恰恰是因为少有人真的相信它是最理想的,而非是否相信它能实现。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是从这本书里学习到的内容之一,但即便是如此令人信服的论证,却无法使大多数人相信这样的国家的确是最理想的。人的大多数行为不会去问自己对与不对,而是问自己好与不好,这个好可以转换为最理想的意思,而它的依据并非理性,而是包含了感性、激情、本能在内的一种复杂心。我们吃某种食物,是由于它好吃、它有益于健康或在饥饿时只有它能解决温饱;买豪宅豪车,是因为它们的名贵给我们增添了荣誉、炫耀了自己的能力;读一本书,是为了通过考试、增长见识、获得知识、消磨时光;我们工作,是为了谋求生计、累积财富、追求权力、寻找价值。总而言之,可以发现我们之所以会有种种行为,是由于行为带给我们希望获得的某种东西,即那些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最理想的、最需要寻求的东西。但我们常常能发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与他人眼中的不相符,即衡量标准的不同。如果单单只看书中的论证,觉得它讲得特别有道理合理,但如果放在自己的人生框架里再来进行判断,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不一样了。对自己而言不那么理想的事情,也是自己没有衷心去认同的事情,有多少人会去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