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即理,致良知

心即理,致良知

作者: enjoy_teatime田子 | 来源:发表于2022-11-28 21:56 被阅读0次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也就是说,植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正其心性。要想树长得高,必须开始时就裁去多余的枝叶。要想使德性盛隆,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去掉对外物的喜好。如喜好诗文,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爱好都会是这样的。

于是,王阳明开始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有的爱好他毅然舍弃了;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爱好,虽然他没有放弃,但他不再为了单纯的爱好而去做某事了,而是把做各种事都当作是磨炼自己心态的最好时机,在从事一件事的时候,他总是调整好心态,让心灵进入宁静和谐的状态,以一种从容而美好的心情来享受这个过程。这样既达到了钻研某事的目的,又获得了修身的效果,而且因心境宁静,工作效率高,又可事半而功倍。

我们大家的欲望和爱好太多了,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被这些欲望和爱好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我们沉浸于欲望和爱好嬉戏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自然就被它们所害,“荒于嬉”而一事无成了。

其实,每个梦想,只要在脑中出现,且是合理的,就一定有实现的可能。试想,我们今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有比王阳明当年立志成为圣人还要难吗?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所谓挫折,与王阳明所经历的困难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从“心即理”的角度看,既然“人心即天理”“万事万物皆藏于我心”,事物之理都在我心中潜伏着,那么解除苦难的办法与策略当然也藏潜于心中,只是由于各种欲望太多,被蒙蔽住了而已。

而“致良知”,就是要把心中过多且不切实际的各种欲望清除掉,让心停留在一种清澈澄明的本然状态,这是一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

相关文章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8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礼”即是“理”,“心”即是“理”,道心掺杂了私欲即分别心...

  • 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 致良知、心即理

  • 心即理,致良知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

  • 灭“怨”心法

    佛家:苦集灭道 心学:心即理,事上练,致良知,知行合一 《大学》:知止,而后

  • 阳明心学之二2019-01-12

    心即理:七情六欲比人性更重要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其实,“心即理”就...

  • 知行合一是圣人的专属!

    了解到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王阳明创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 王阳明心学笔记一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既然“人心即天理”“万事万物皆藏于我心”,事物之理都在我心中潜伏着,那么解除苦...

  •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答顾东桥书》3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即理,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ywk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