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读张岱年,初起感觉吃力,读着读着就感觉真的是好。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中国思想的源流,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等等,我在以前都是零零散散、很浅显的去读个大概。
而张岱年的这本书,站在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高度系统的给我讲述了中国哲学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西方哲学的不同和会通。
比如,我国先哲提倡的”正德利用厚生“,这就能充分说明中西文化的差异,这差异在于东方重“正德”,西方重“利用”,“厚生”是两方都重视的。我们的儒家思想特别注重“正德”“崇德”,而对“利用”所涉不多,但西方恰恰相反,侧重于“利用”,注重跟大自然斗,侧重如何去战胜自然获得更好的物质文明来为服务于人类,因此西方近代出现了完整的实验科学,而我们在这方面要薄弱一些。
说到中国思想的源流,其萌芽是在西周时期,透过《诗》、《书》的思想是主实、重人的,表现了一种安毅、刚健、朴实的精神。
到了孔子,他一生积极勇进,更加重现实,重人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栖栖遑遑奔波周游,图改良当时的社会。他的根本观念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重刚、勇、毅,思想宏大、圆融、中正、在根本上是积极主动的。
孔子之后的墨子比孔子更刚毅,少了孔子的安融。孔子讲节用同时也注重礼乐,而墨子只讲严格的节用;孔子主张推己及人的“仁恕”,墨子坚持爱无差等的“兼爱”。墨子是发展了孔子思想的一半同时又摒弃排斥其另外的一半。
道家的老聃、杨朱主张阴柔、无为,不同于孔墨的主仁兼爱,道家主张 “为我” 、 ”不敢为天下先“,主张全朴葆真,返于自然,主张“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这时候道家是儒家的反动。
但是儒墨没有受到道家哲学的多少阻遏,反而吸收了道家的优长,完成了其更积极的思想。
孟子、荀子、宋钘分别吸收了道家的优长而将孔墨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其中荀子的制天论为《中庸》所发展,略加变更而成了“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易传》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灾乾乎,刚健中正”,其中“刚健中正”四个字表现了中国固有精神之精髓。
在儒、墨、道三家相争之时,短暂的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旁流,可惜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即惠施、公孙龙的辩者之学,注意小问题的分析,专注意辩,这辩者之风,墨家受其影响,成就了《墨经》。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面上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实际上汉以后的思想是儒、道之合,但是一个停顿的合,不健全的合,儒家勇猛有为的精神不容存在了,道家怀疑否认的精神也不容存在,先秦思想的活动状态停止了,墨家则完全消灭了。
外来的佛教初时不盛,在魏晋时期引起了老庄思想的复活,又开始反动孔教经术,佛教初来必定要与本土的传统斗,其后是归依,一般人忘了本土固有的哲学而归依于佛教,其最盛在唐朝,佛教思想在根本上与道家相近,是消极主静的,同时是对中国固有的刚健弘毅的思想之反动。
中国人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又重新建立了新儒家、新道家和理学。韩愈、李翱、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都是新儒家的代表,他们很攻击释、道,实际上吸收了释、道两家的思想很多,应该算是一合,新儒家部分的恢复了古代儒家的积极有为的精神同时也融汇了道家和佛教的主静无欲的思想,这时的儒家是入世的,其最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个人生活的圆满,主静而排斥动。张载兼综了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爱”以及庄子万物一体的思想,他比较注重“动”,很有些墨家的风范。
南宋时,新儒家又分裂为两派,朱熹主居敬穷理,严分天理人欲;陆九渊只讲“先立乎其大”,要静中涵养。程、朱的“敬”使人太拘束,失刚健之气;陆氏所讲的是能达到神志清明的神秘生活的捷径,离国计民生之学益远。陆学至明代的王守仁而大成,王氏的是唯心的个人修养术,这也是新儒家的特点,注重个人的修养,而古代的儒家是最注重国家社会的。
到了清初,兴起了颜李学,完全恢复了古代儒家的主动重实的思想,摒弃了佛家道家的消极思想。颜李学是对老庄以及汉以后的一切思想之反。颜李重现实、功利、动,反对静,更反对专注意于内心的修养。到了清末,又有今文学派兴起,讲改造,讲大同。
自古代至清末的中国思想,从儒家起,经过几次反反复复,先一半的回到儒家,最后又整个的回到儒家,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好友孙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中国的儒家思想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复的能力,不管是被焚被烧被反动,在历史的进程中总具有自我修复调整的能力,以前如是,现在如是,以后也必将如是。
当今社会,好多人抱怨说中国是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可怕的民族。要我说,不对,儒家思想难道不是我们的灵魂和信仰吗?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已经流进了我们的血液刻进了我们的骨髓!(2012、6、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