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敏思育儿
01
老马,是父亲单位的同事。
同单位不同体系的缘故,父亲与老马的交集并不多。只是楼上楼下住了十几年,两户人家的情况彼此都有耳闻。
老马家有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男孩,老三是个女儿。因着是个姑娘,马家阿姨喊她作“三妹”。
马三妹大我8、9岁的样子,我上小学的时候,她上初中,偶尔周末会在楼道里打个照面。等到我上初中,马三妹已经外出读了中专。
我上高中的某个春天的晚上,很意外地听到楼下传来马三妹的惨叫声,以及马家阿姨骂骂咧咧的声音。
第三天放学,凑巧在楼下小院里碰到了马三妹。矮小的身材躲在墙角边晒太阳,脸上有些淤青。远远看见我,抬头笑了笑跟我打招呼:“回来啦”。我礼貌的点点头,不敢正视她的淤青,匆匆钻进了楼道里。
大约一周后的周末,我正聚精会神地温习功课,突然被楼下传来了锣鼓声打断了思路。不一会儿,又听到了一些奇奇怪怪地声音。母亲说,老马家在“跳大神”,疑似马三妹鬼魂附身。
原来,马三妹正直谈婚论嫁的大好时光,谈了个男朋友,过来面见父母。马家阿姨不同意这门亲事,直接把男朋友带来的礼物扔出了门外,还把马三妹拘禁在了家里,不准出门。
听母亲说,马家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因为阿姨不满意儿子选的媳妇儿,竟然没有出席婚礼,大儿子一家基本上与老马夫妻断绝了来往;马家老二也谈了几个女朋友,最后都无疾而终。
再见马三妹,是几个月之后。依然是在小院的墙角下,她目光呆滞地蜷缩在角落里,原来的长发被剪成了男孩似的寸头,脸上已无血色,嘴唇发紫,落日的斜阳打在她身上,有一股瘆得慌的感觉。
彼时的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离得越近越不敢正视,逃也似的奔回了家。
那是最后一次见到马三妹。没过多久,小院就传出了马三妹的死讯。
02
时隔多年,接触到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才意识到控制型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如此的深远、以至于搭上性命。
《依恋与12种亲子关系力》的作者、心理学硕士张琳琳指出: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并不自知,普遍存在着不尊重孩子、不信任孩子、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教育孩子,甚至逼迫孩子成长的行为。他们抱着“我都是为你好”的信念,从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存在,寻求尊重与价值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但愿为人父母者都能够有所觉醒,用亲情依恋替代严厉管控;有爱心,更要有爱的智慧。
03
爱的智慧之一:正确理解亲子关系。
接受孩子的独立性,接纳孩子并不是你的附属品这一事实。父母的角色中,陪伴、启发、引领才是关键词。
正如纪伯伦所言:“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爱的智慧二: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控制型的父母背后,往往有一个被控制的童年以及一颗安全感不足的内心。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先修复自身的创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才有可能打破控制模式际代传递的恶性循环。
马家阿姨,身高不足155cm,属于现代人常说的矮矮胖胖中年油腻妇女的形象。据说年轻的时候,阿姨是有机会去上学的,却被父母以“女孩子上学没用”的理由,把机会留给了家里的男丁。后来单位招工,也是优先了家里的男丁之后,才放手让阿姨从农村走了出来。言谈举止中,阿姨会下意识地流露出对于形象和学识的不自信,所以工作也是马马虎虎。对于一个好不容易从大山里走出来、自己又无力进一步改变生活现状的人,只能把希望和目标都寄托在子女的身上。
爱的智慧三:放手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无体验,不成长。
①儿子有一次读书读到了“乡间的羊肠小道”这个词。他不明白什么是“羊肠小道”。为了加深孩子对这个词的理解,我们特意找到了一处偏僻的山中,带他去感受了所谓的“羊肠小道”。在曲曲折折的狭窄山路间行走,感受一路的颠簸和辛苦,孩子这时才感叹道:“原来这就是羊肠小道,也太难走了吧!”。
②小暖的儿子发脾气,第一次把洗手间的门踢掉了一个边角。夫妻俩只是训斥了孩子了事,结果又出现了第二次,把乡下老屋的外墙砸出了一个大洞。我们建议他们带着儿子一起把那个墙洞修补起来,整个过程儿子必须全程参与,体验修补的艰辛。后来小暖反馈说:“我问他还要不要用这种方式发泄情绪,它说补墙太辛苦了,下次再也不要了。”
孩子亲自体验过的,才是他的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不仅是能力的增长,更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会放手的父母,也能在放手中逐渐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力量。
为人父母,有爱心,更要有爱智,才能化控制为引领,帮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注:图片皆来自于网络,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