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能赌博,当然也不能娶老婆的。
但是在汪曾祺的《受戒》中,却有这么一群吃肉喝酒、打牌、谈恋爱、结婚生子的和尚。重点是,你还不会讨厌这些酒肉和尚,甚至觉得他们很亲切。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群“可爱”的和尚。
在看和尚之前,我们先顺顺小说的大概内容。
《受戒》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小说通过他的视线讲述了自己从出家、当和尚、受戒一系列过程发生的故事。在这些过程中出现的辅助人物给明海原本枯燥的和尚生活增添了色彩和趣味。
读了这部小说,你甚至会对里面的生活有一点向往。无忧无虑,没有世俗压迫也没有流言蜚语,而且难得的接地气。
之所以有接地气的感觉,是因为这群和尚的生活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清规戒律。
明海:13岁时就被舅舅带来荸荠庵当职业和尚。他与荸荠庵邻居的小英子青梅竹马,产生朦胧的好感。在17岁时去善因寺受戒,回来途中被小英子告白。
仁山:大师父,明海的舅舅,荸荠庵的当家和尚,地位跟方丈、主持一样。长得又黄又胖,还不修边幅,喜欢打牌,但是经常输。
仁海:二师父,有老婆,两人都很爱干净,整天洗洗刷刷。
仁渡:三师父,年轻帅气又聪明,女人缘、桃花运好。做法事时经常吸引一些年轻妇女和小孩来围观。
普照:老师父,60多岁,是仁山的师叔。话少,喜欢静坐,平时吃斋,过年吃肉。
这几个和尚的原型都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找到。
明海就是一个青春期少年,懵懵懂懂。仁山的形象就像父亲一样,掌管家里经济大权,还有些小癖好。仁海嘛,隔壁家叔叔,是个老婆奴。仁渡,堂哥表哥亲哥,闷骚还有点小才华。普照,家里的爷爷,话少人好,喜欢发呆。
这么一对比,荸荠庵的和尚就是我们的身边的亲人。
其实,荸荠庵就是一个小家庭。汪曾祺用荸荠庵造了一个房子,让几个和尚住进来凑成一家人展示给我们看。我们看他们,其实也是在看自己。
所以说,小说源于生活。无论多么大神的作者,很多素材还是创建在日常生活之上的。而且,汪曾祺写这篇小说时,也是借鉴了早年的避难生活。正是基于这种真实、朴素的基调上,加上小说创新的故事,形成了这篇获奖无数的《受戒》。这就是小说高于生活。
既然说到了素材收集,我在多提几点:跟朋友的聊天、日常八卦、别人的经历等,都可以加工当成我们的写作素材。
再回到《受戒》,整篇小说的基调充满了爱。舅舅对明海的亲情爱;小英子一家人的和睦爱;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朦胧爱......
全文的爱没有跌宕起伏,甚至可以说是平静如水。但往往,平静如水才真实。
小说吸引人的一个点,就是真实,不做作。很多小说和电视剧被观众骂,就是因为太假,太做作。这里要引以为鉴。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这部《受戒》也带了一点点沈从文《边城》的影子。2部小说的语言都很朴素淡美,它们所描写的人性也是纯真善美的。
但是,沈从文的《边城》更加吸引人,除了集结各种误会的故事,和一波几折的情节外,它的结尾更让人揪着。沈从文不告诉你答案,没有回答傩送有没有回来,只让翠翠一个人在等。而等的结果可能是孤独终老,也可能是大团圆。就是要读者想,要读者猜。悬着读者的心,放不下来。
就像你朋友跟你说了一个八卦,讲了大概的经过,就是不告诉结果。朋友越不告诉你,你越想知道,然后越不爽,一直念念不忘。
而汪曾祺的《受戒》结局没有悬念,交代了明海和小英子的未来走向,给读者发了一颗糖。但是,糖吃完之后,就变淡,再往后就没有了。
而且事实也证明,开放式的结尾更能让读者印象深刻和记忆。
所以,结尾处理好了,你的小说人物形象就火了。
以上是读《受戒》的一些分享和感悟,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