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是正月初一,农历的虎年从今天开始了。
01
睡个懒觉,让自己放松下来。昨晚守岁,近一点才睡下。今早醒来已经九点过了。醒来赶紧抓住手机来看信息,然后就躺在床上收、发祝福短信。
祝福的信息发出去后,屏幕中跳出一只黑黄斑纹的小老虎,踩着一朵洁白的筋斗云,从左边跳到右边,又从右边跳到左边,就这样左一下,右一下,直到跳到屏幕底边看不见为止。随着小老虎的跳跃,还有一些彩带和福字红包飞舞飘落,更增添了几分喜庆的色彩。
02
突然,从手机中又看到一个视频,是作家冯骥才讲的关于“福”字的文化。
他讲道:
“福”字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创造。
古人过年的时候就是两个心理,一个是祈福,一个是辟邪。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和机会,都是福。
“福”字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人这一个“福”字搁进了国泰民安,搁进了五谷丰登,招财进宝,连你希望有间房子也都搁进去。
现在春节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是拒绝“福”字的。“福”字有巨大的魅力。
有些大门上愿意把这个“福”字贴倒过来,倒过来是因为“福”到了。民俗没有这种说法。
倒贴“福”字在什么地方?在这个房子里边的最里面这间屋子,最里边的柜子上。表示我的“福”一直到我的家里面。
大门的“福”字是不能倒贴的,因为在门文化里它是迎宾送客的地方,它必须落落大方,必须端庄大气,它不能够颠三倒四。我们的民俗有的时候也是需要严肃的,各种民俗其实都是创造出来的。
有的时候古代的一个小的习俗可能过日子用不上了,这种习俗就退出去了,但是大的东西他不会走的,比如说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望,我们的祈福,我们辟邪的心理是不会走的,我们有着这种情怀,我们在什么的情况下都能过好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个被夸大了的日子。
平常生活中向往的,比如好吃的吃不了那么多好的,过年要吃最好的;过去您去玩,平常不可能穿满身的新衣服,到过年的时候,你总得要穿新衣服;
过年时,把现实的生活理想化,然后把我们平日的理想在过年变成现实。在过年的时候堆积大量的东西,满足我们的“年心理”的需求,我们用春联,贴“福”字,吃年糕,贴窗花、剪纸、挂年画,放鞭炮,给孩子压岁钱……
我们在过年时所做的一切,都是满足“年心理”所承载的一切。那就是“梦想和希望”。
所以中国人一直把回家过年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留给我们的文化,融进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DNA,一年一度文化的发作。
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
03
阅读新网师榜样学员的接力日记,杨莉老师写的《疯狂的一天》。
文中的一段话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她写道:
是什么力量支撑侯老师“疯狂”地引领这个教室向前走?
“我感觉自己那时候的内心有一股力量,做什么事情都会奋不顾身的向前冲。如飞蛾扑火,自己则在心底享受勇往直前的快感,和看到孩子生命变化的惊喜。”我想,是生命的力量,成长的欣喜。
回顾这“疯狂”的一天,贤良的陶母是这样,骑车的鸭子是这样,侯老师的毛虫教室也是这样。
与其说这些“疯狂”,不如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渴望生命自由的热情与勇气。
席慕容说:“真的,有很多事,是要发一点疯才能做出来的。”
我表示赞同,尺码相同的人内心应该是相通的吧。读着杨老师的文字,我仿佛也看见了“疯狂”的自己。
的确是啊,没有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渴望生命自由的热情与勇气生长出的力量,怎能这样坚持着写作和阅读呢?
我的2021,不就是这样“疯狂”过来的吗?教育写作上半年每日600字,下半年每日1500字,共写作363篇,写出了近34万字。我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了。
2022,生命自觉的一场“奔赴”,会继续!
04
下午正休息着,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轻微的悉索声,我静静地听着,像小时候外婆家养的几簸箕蚕啃吃桑叶的声音。
那声音听起来很美,轻轻的,细细的。我不禁闭眼聆听,享受静谧,肆意遐想。
如同“鸟鸣山更幽”一般,偶尔几只鸟儿的鸣叫让人觉得小区里更安静了。
我问先生:“听,是不是下雨了?”
先生回答:“我有耳鸣,没听到呢。”
我走到阳台边,哦,原来真的是下雨了。
天阴沉沉的,夹杂着一丝风,我打了一个哆嗦,觉得更寒冷了。我心想,这天气真是怪,昨天下午还出着太阳,今日又变脸了。
走进屋 ,插上烤火的炉子,捧着书阅读起来。
也许,只有这样的时刻,是自己最自由,最欢欣的了。
享受阅读中的静谧,不也是一种美好一种“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