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言汉承秦制,为什么秦国统一实行的郡县制到了西汉却仍然存在分封制呢?
人类对权力的扩张与强化有本能的欲望,这在德国学者多米尼克看来,就是权力的一条公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除非万不得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忍受权力被削弱。在战国时期,通过战争缔造的统一国家,中央集权与郡县制成为统一的制度支撑。
西汉建立后,汉承秦制,但实行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的烽火狼烟并不久远,那么刘邦为什么仍然采用了分封制呢?这并非刘邦的自主选择,而是被迫接受。刘邦在与项羽的争霸赛中,以封诸侯王的手段笼络有功之臣,从而产生了一大波异姓诸侯王。这实际上就是分封制,尽管可以团结力量,巩固统治,但必然陷入分封制的结构性困境,那就是诸侯王做大后不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在这汉朝初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刘邦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分封同姓王清理异姓诸侯。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彻底的中央集权。结果就是同姓王做大后,也不愿意听中央的统一指令。总的来说,汉初没有完成中央集权。
新皇帝要坐稳江山,必须加强集权。政权建设迫在眉睫,汉文帝采用贾谊分家政策的建议,以“分家”式的做法将大变小,削弱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具体做法是尽可能分封诸侯王子弟,将大国尽可能分为多个小国,缩小了诸王封地。汉文帝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君主,他用时间换空间。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彻底解决国家权力被地方分割的问题,这是留给汉景帝的解决。
皇帝中央集权的游戏必须玩下去。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了过失惩罚,意图削藩。皇帝应该抓住诸侯王的过失以削夺国土作为惩罚,逐步减弱其势力,加强皇权,国家安定统一”,因此提出削藩的建议。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统一,就要削藩,关键看皇帝是否具有能力。当汉景帝下令削夺吴国的两个郡时,吴王刘濞带头纠合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六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然而汉景帝此时认怂,以牺牲晁错、退还削地来换取和平。但当派袁盎提着晁错人头去吴国谈判时,刘濞却拒绝和谈,直接掀桌子自封为东帝。没有一个诸侯王愿意被铲除,要么反抗,要么投降。那么刘濞之所以敢自封东帝,因为吴国地处江南,资源丰富,有称帝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吴楚联军围攻梁国,梁国求助于景帝。汉景帝无奈,以周亚夫为太尉,迎战吴楚联军。
吴楚联军采取了围点打援,以梁国为点,在周亚夫援助的途中准备伏击周亚夫。梁国势力弱小,但对汉景帝忠心无二。但是周亚夫毕竟是周亚夫,他并没有进入这个僵局。周亚夫放弃了梁国这个点,用围点打援来破对方的围点打援。周亚夫没有直接去援助梁国,而是绕道吴楚后方,烧了联军的粮草,切断了补给线,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吴楚联军缺少粮食,最终20万大军被周亚夫击败。
围点打援的前提是“点”对“援”足够重要,以至于援军必须救点。周亚夫并不认为梁国有多重要,毕竟最终都要削藩,梁国也在列。放弃梁国不救是上策,让梁国的兵力先削弱吴楚联军的力量,周亚夫绕道后方切断联军粮草补给线,能进一步削弱吴楚联军的力量。这样做虽然在道德上有亏,但政治上有利。七国之乱的平息,使西汉彻底完成了政权建设,使皇帝实现了中央集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