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哈佛公开幸福课,关于感激修行的几个观点挺吸引我的。孩子的发展特性,恰恰可以启发成人如何修行感激。
第一,写感激的注意要点是,不断变化写的方式或写的内容。
怎么个变换法呢?今天你可以写工作,明天可以写家庭,后天可以写朋友。今天你写信感谢,明天你致电感谢,后天当面感谢。这些通通都算变换。
不断变化形式,可以带来新鲜感,可以注意到你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
做一件事变换形式,这是符合人追求新鲜感的天性,也是会让习惯持久的方法。不仅仅哈佛公开课提及,很多书籍也在谈论在学习做事时变换形式的重要性。拿最近读孙路弘在《妈妈教的数学》来举例,该书也反复讲到依据孩子认知的特性教学。
孩子对机械,重复的东西兴趣度会很低。变换形式教他们数学方法,用手指,用模型等等,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孩子的兴趣度会调动起来。
孩子对新鲜感如此,成人身上是与孩子一样,有追求新鲜感天然内核的。
第二,视觉化美好的事,越真实越好。简单重播一下快乐的事,停留在几句描述即可,不去分析。
《幸福公开课》的授课者Tal说,“视觉化美好的事,孩子就是这么做的,这是孩子之所以快乐无穷尽的原因。”孩子身上有成人丢失很久的品质。
这几天,突然明白,乐观人和不乐观的人差异点在哪里。
乐观的人会视觉化美好的事,不断增强对世界的快乐与希望,成为他们大刀阔斧前行的利器;不乐观的人总视觉化不美好的事,不断强化和扩大恐惧心,成为卡夫卡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三,不美好的事,不适合反复思考,适合写出来,说出来,连续三天心情就豁然开朗了。
对不美好的事进行复盘,有利于去修补对过去不美好的遗憾。书写,谈话,是有利于推动思考,有利于跳出单纯思考的黑洞,并像错题本一样,为下一次演练提供策略。
书写,谈话,有一种获得感,有一种一刹那灵光乍现的顿悟。“噢,原来问题在这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阅读,生活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