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果然有范-写作共进主编课堂
网络的正义能否弥补现实的冷漠? (主编课堂作业3)

网络的正义能否弥补现实的冷漠? (主编课堂作业3)

作者: 小小朴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1:40 被阅读101次
    网络的正义能否弥补现实的冷漠? (主编课堂作业3)

    看完北京地铁男子辱骂两个外地女孩的视频,相信任何人都是感到气愤的。

    视频中,两个女孩在北京地铁里邀请乘客扫码加微信,遭一名男子辱骂,男子全程满口厥词,肮脏不堪,其中一个女孩试图用手机报警,男子见状一把夺走女孩手机,女孩欲抢回手机与男子发生推搡,最后在地铁车门即将关闭时,男子强行将女孩推下了地铁。

    男子肮脏下流的辱骂和粗鲁暴力的行为令人不齿,但同样让人气愤的是,地铁上目击乘客的冷漠与麻木,整个过程中,有人观战,有人躲避,竟无一人上前阻拦。

    或许你要说,不对。至少还是有人拍了视频上传到网上,对男子的恶行进行了曝光。接下去,男子也少不了要面对广大网友的讨伐。

    事实确实如此,事后男子在微博发了声明,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但无论如何解释,哪怕确有那么一丝可笑的理由,他的低素质行为也必然为千万网友不齿,在微博收到的26万评论中,不乏骂声片片。

    不得不承认,科技的发展已经成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记者,成为揭露者,成为声张正义者。互联网强大到足以将事件的任何细节都曝光在大众眼前,接受大众的评判。

    然而,现实中人性的冷漠真的能够因此被遮掩吗?网络这个法官又真的能百分百公正地扶弱惩恶吗?网络上的谴责对于事件发生时的受害者来说,真实的帮助效应又有多大?

    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首先,想想看,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惧怕见义勇为,惧怕帮助他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换句话说,越来越胆小?

    我想起2006年,南京彭宇案,彭宇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索要赔偿;我想起2011年,广东佛山,18名路人看着马路上被车辆碾压得奄奄一息的小悦悦,选择视而不见…

    凡事皆有因果。

    很多时候,我们不确定自己的善举能否得到应有的保护,也不确定自己挺身而出是否会受到伤害,所以,冷漠便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工具,如同乌龟进化出龟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枪打出头鸟”,成为我们处事的名言警句。奈何现实中做英雄的成本太高,只好依托高科技的网络平台来声张正义咯。

    那么,网络正义是什么?所谓网络正义是基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更基于公共权利部门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与尊重,它确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同时,网络正义的杀伤力是强大的。强大,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暴力和不公,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演化为网络暴力。

    网络的人肉搜索功能,挖家底般地把当事人的生活圈朋友圈翻个底朝天;网络的广泛参与性,让更多的人充当起“评论员”和“法官”。诸如视频中的事件我们看过很多,一旦被传到网上曝光,加上一些如“外地人滚”之类的敏感词,很容易就会成为广泛关注的对象,引来网友全方位的评论。

    视频中的男子,发微博试图为自己做辩解,结果引来26万条评论,其中也有不少同样恶毒肮脏的谩骂。一方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另一方面网络评论的非理性攻击也难以控制。当然,就该男子的行为,我们骂他素质低,没教养……都不为过。事实也证明他的确是这样令人作呕的人,不仅没有一丝悔意,不仅不道歉,还一直狡辩,最后以删除了所有的微博和评论内容来抵抗网友的攻击。

    理性的人应该看得到,26万评论中,理性正义的评判不少,和男子一样语言粗俗直接开骂的也不少。男子显然是对于时下热门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攻击做出了防备,选择删除所有与自己和朋友相关的信息来以求自保。一个17岁的年轻人当然深知网络世界的毁灭力量,也学会了及时避免更糟的后果发生。

    有些吃瓜网友们可能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对他人恶言相向,那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用语言来攻击他呢?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既然我们已经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跟着他一起错么?网友恶言攻击的背后又是什么?是发泄自己愤怒的感情,还是释放自己现实中不敢实现的见义勇为?

    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的一篇文章——《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柴静讲述了2006年,她采访网络上红极一时的虐猫事件而进行的思考。虐猫事件中,有网友发起人肉搜索,公布了相关人的个人信息,有人把这几个人的照片制成通缉令,以五十万买他们的人头,事件中的虐猫女人在强大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失去了工作,离开了家,她的女儿没办法上学,她绝望地尖叫“再来记者我就要跳楼了!”

    柴静说,节目播出后,有观众留言:“踩猫拍猫的人不见你谴责,倒让正义的人道起歉来了,这是什么逻辑?”柴静借用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的论述发表了她的看法:“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

    我当然不想为虐猫女和地铁渣男做任何辩护,他们的行为遭到谴责理所应当。我只是对所谓“网络正义”背后的更深层原因感到无奈,对网络正义所能起到的一部分负面效应产生了担忧。

    26万评论的网友中,如果他们都是路人,会有多少人愿意或者敢于第一时间站出来制止该男子,还是一旦回到现实中,他们也会像地铁上的乘客一样,选择漠视。网友不是路人,路人没有网友,是何等悲哀。

    女孩最后被强行推出车门,是何等危险,如果她因此受了重伤或者没了命,男子便成了故意伤害或者杀人犯,那么围观群众呢?见死不救还是共犯?如果女孩真的因此发生了意外,男子要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负刑事责任,那么事后曝光网络视频,对于他们各自来说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果我是地铁上被辱骂的女孩,我一定会在冲突发生之初就早早选择逃离,论对骂,我深知自己骂人功力不敌这个渣男,论动手,一个女孩子也无力与异性对抗,如果有人站出来帮我,是我的运气,可我不会愚蠢到为这万分之一运气堵上自己的人生安全。尽管我深知现实如此,我依然希望在我遭遇到这样粗暴对待时,能有人上前扶我一把,而不是事后上网充当正义的使者。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现实中一双温暖的手远比网络上的声援更能体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因为现实中的正义之举永远是虚拟世界里的正义感无法代替的。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人的人心都是冷漠的 。我也看过另一个视频,上海地铁上,一个女孩遭遇猥琐男咸猪手,一位热血大叔当场抓住并痛斥教训猥琐男,大叔将猥琐男揪下地铁送到车站派出所,引发围观群众掌声叫好,被网友称为“上海模子”。这个女孩是幸运的,热血大叔给我们的感觉更是正义和温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bf643ebde8b:虽然有拍视频但是正义经常缺失,“网络正义”不足以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会变成网络暴力,用这两点来解释冷漠和危害我觉得很站得住脚。最后的这个例子,会让大家看到一点希望,但是不太能说明问题,单独个体不足以代表公众,可能网络的正义还需要落到每个人身上,比如转发的人,顺手评论的人,漠不关心的人,是不是都构成这个网络正义/暴力链条?

      本文标题:网络的正义能否弥补现实的冷漠? (主编课堂作业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py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