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百年孤独》后感
by.藤凉
这篇文全只是看完《百年孤独》浅感,若有偏颇还望指教。不甚感激。
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杨绛《我们仨》
在读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我时常在想——如果人类史上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孔多会不会就不会遭到所谓新社会新科技的产业链的荼毒?相应地马孔多这个市及布恩迪亚这个姓就不会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和败亡?
但相应地问题又来了,就像开头我所引用杨绛《我们仨》的那句话一样,其实更像乌尔苏拉·伊瓜兰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所一直忧虑的那样——就算没有香蕉园和汽船,在当时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矛盾的人伦纠葛和孤独弊病进而渗透整个马孔多时,或战争或疾病,或思想或天疾,这一大一小也注定是以衰落的悲剧而惨淡收场。
默默坚守一个家族的荣耀和光辉。——费尔南达·德尔·卡皮奥(非人物名言,只是个人对其一个小总结)
我曾在某个谈论报道里看过一组上个世纪初国外来华摄影师所拍摄旧社会时的图片,他说中国人同外国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国男人对亲情毫不在乎,他们可以丢弃自己的孩子老婆,甚至父母。而外国则反之。
我当初一直愤懑这句极带偏见和民族歧视的话,但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却又产生出了别样理解。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固执地将“五常”和“五伦”强加于中国贫瘠的小农经济土地上,这种封建理念存在了几千年时间,其固化程度可想而知。但有一点大家是需要知道的——很多地方一直都有将已无用的老父老母丢在深山让野兽吃掉的习俗,而且还有个更根本的,也更难以用科技和经济所拯救过来的——就是人性——甚至到现在都还没解决的事情——中国人太喜欢围观,也太喜欢物质纵欲及放弃自己养不起的孩子,而孩子却又不赡养父母,而社会却又不负担这些没人要孩子的成长和生活及没人赡养的老人的晚年保障。儒家礼教虽然在这片土地上长命不衰,但不代表能浸染所有人——就像鲁迅曾《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言,父辈总以强权。
我们应明白,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再任意遭人欺凌,不仅需要强盛的国力和顺从的民意,更需要整个民族高度集中的民族血性和志向——如此,无非是加强社会保障,加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有——
思想自由
有悖与否那位外国摄影师的所言,但我们应该清楚——中国人有很长的劣根。
相应地,我觉得《百年孤独》更像是一种预言,这预言可以印证在中国身上(那种布恩迪亚百年不变的性格),也可以印证于世上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身上。
这个家族最怕的无疑是可怕的猪尾巴/鬣蜥尾巴的孩子,而最后竟以这猪尾巴/鬣蜥尾巴孩子的出生而结束这尽出疯子的家族
加西亚·马尔克斯运用娴熟有趣的西方魔幻主义手法,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世纪,而又巧妙的以梅尔基亚德斯,那个有趣魔幻的吉普赛人为开头,再以梅尔基亚德斯结尾。而惊异的是这整个家族都在研究这个神秘的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神奇羊皮卷直到最后灭亡。
自己画的,字潦草姑且着放这儿这是一首又浪漫又悲惨的圣歌就像皮埃特罗·克雷丝皮对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爱情,最后悲伤殉情,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对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钟情。而这姑娘却在一次次自尊中将其画上句号,在皮埃特罗死后就在右手上裹了黑纱,贞操守了百年。丽贝卡和阿玛兰妲的殊死竞争,又和何塞·阿尔卡蒂奥有反伦常的爱情...总之这六辈儿都是乱...
但每一段浪漫而悲伤
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战斗?——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我惊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天才般的睿智,他几乎将书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添上了神话色彩,而这神话色彩背后是浓浓的对时事的讽刺,在人们品读时不禁意就能体悟到来自一个睿智作家的尖锐思想,深深受益。
我最喜欢的还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作者在开头就悄悄点出,以回忆的方式铺设整个思想线路。上校曾质疑自由派,最后又以自由而战。在一次次传奇中他逐渐从一个毛头小子渐变成一位与政府分庭抗礼的泰山级人物。他被质疑,被嘲骂,被政客和阴谋家操纵束缚。在他即将变为一位暴君时不禁对自己产生了疑问——到底为了什么而战?
他为了失败竟比为了胜利更加努力,付出更多。从而签订了意义巨大的协定——尼兰迪亚协定
......
之后是香蕉公司剥削工人,作者的笔触在这里冷漠而嘲讽。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放浪形骸,小奥雷里亚诺的不伦之恋等等。
再以小奥雷里亚诺解析羊皮卷,刚出生的猪尾巴儿子被蚂蚁吃掉,马孔多被飓风刮走而结束。
篇幅巨大却不失严谨的筹划、使人怅然的思想,这无疑是一部注定载入史册的宏伟“世界史”
“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也就完了。”——《百年孤独》
ps.作者是个高一生,思维不严谨,有过多偏颇差错,还望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