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在阅读中揣摩击中人心之处
要写出文字,必须认得字;要写出好句好段落,必须见过足够多的好句好段落;喜欢一个人,去读他(她)的书。
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事半功倍的捷径。
上个月,与知识城邦的小伙伴一起共读《阅读的方法》,并在“做一点小努力,对自己更满意”专题下发布读书笔记。这也是通过阅读练写作的好方法。
阅读之乐,很多来自生活中无意的积淀和经验。读台湾作家张大春写的一本有关说文解字的散文集《见字如来》,书里不仅写了汉字含义的演变,还记录了作家与文字之间的故事。书中举了“牙”这个字的例子,表面上看,“牙”就是我们嘴里的器官,但“牙”这个字还有“中介”的意思,市集交易的经纪人。自唐、宋起便称为牙人、牙侩、牙郎,以中介生意为业的商行就是‘牙行’,大家一定对电视剧里的“人牙子”不陌生。因此,好奇心,是拓宽阅读乐趣的最大抓手。
张大春认为,学术研究对文章字词意义的解释,有时候太重视正确性了,在他看来,文字学接近一半都是猜谜,“因为在文字学里,对和错是游动的,有的时候你会觉得这样解释是千古不易的,但两年以后就有新材料告诉你错了”。
在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更要大胆去猜,去探索,不要怕错,不要怕失败。
我在为一页纸学员讲“经典阅读”这一节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用好奇形成的种种想象,开发对世界的认识情趣和新的好奇,是一种很好的跃迁能力。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更能运用于写作、沟通、演讲等方方面面。
求知的乐趣,不仅是探索未知,更是在已知地带再造乾坤。
概括与整合,这不是一个专门的课程,但其实随时随地都在做。每一场阅读,都是一次心窍的打开,以及各种心智模式的升级迭代。
在阅读和思维导图教学中,我最重视并期望带给学员的,就是转换视角和构建模型的功力。
正所谓知易行难,有时候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我设计过一节画“巴掌画”的小课,方寸之地,如何不局促,不逼仄,还要游刃有余地呈现想法,无疑更需要整体的布局和掌控。这和写文章写诗歌是一样的,动笔之前需要打腹稿,巴掌画貌似小品,却也包含丰富乾坤,提笔运笔如同下棋,虽无对手却也是落子无悔。一个细小的设计都会影响全局,因为所有的败笔都在视线之内一览无余。
寻一个崭新的视角,从细节中跳脱出来,修炼概括力——这也会帮我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不稳定、反复的失败或瓶颈,因为我们本不可能通过一件事,一个方案,解决所有的问题,那就不必纠结,抓住重点,提炼精神,有一些问题,或许就在过程中迎刃而解。
阅读让人辽阔,模型思维、上帝视角也不是一朝一夕获得,学习“大”,从“小”开始。
阅读无数,约等于阅人无数。
读书也是读人,用择友而交的方法择书而读,妙哉!这世上的人,有令人惊艳一见钟情的,也有耐看型第二眼美女的内涵与气质;有内外兼修让人赏心悦目的,也有绣花枕头一包草的名不副实。
用择人而交的方式,择书而读;更重要的是,以与人相处的方式,自我观照,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一件多么两全其美的事!
记得听蒋勋讲《红楼梦》,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讲述中对于人生如影随形的那份两难的理解和体贴。所有的选择,都有得失,都有不得已。
就像这一节中讲到李世民的例子,都说帝王无情,还是不由得涌起一份同情。人性幽微处,皆是可怜时。
看《克拉克森的农场》,在我之前的印象里,英国绅士永远不会出现克拉克森那样的行为举止。他永远都是率性而为,每次都是从“我有一个好想法”开始,到“又被我给搞砸了”收场,而他却又是那么真实的存在。
想想看,为什么大家喜欢他,就有点儿像喜欢加菲猫,他是在替大家过自己不敢过的生活,说不敢说的话。他可以做数不清的蠢事,但是不做虚伪的事。这其实是芸芸众生特别难以企及的高度。
正如人们身处在各种嘈杂的争议里,可能会喜欢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散淡,但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份从容背后长期的辛苦。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纵然冷硬,却有农家不可能有的多重便利(这句话对于当下的上海,并不成立);乡村特有的原生态、无添加,必然要带来另一些东西的缺位。倘若想要达成两全,必然是不伦不类的两难。
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克拉克森的农场,愿有哪怕短短的一刻,可以做一做克拉克森,虽然也会面临焦头烂额,却可以在心灵上放飞自由,快意恩仇!
感谢阅读、观影和写作,可以让我们对内看,制定一生战略的同时,打开一个向外看的通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去看更大的世界,与更多人产生交集,让自己有更多选择,并让选择可持续。
相对于两种常见的阅读方法:对书负责,吃干榨尽;对自己负责,喜欢才读。写作也可以按这样的方式来做基本区分:
对作品负责,结果导向;对自己负责,为自己喜欢而写。
202207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