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华文学
川西漫行(四)

川西漫行(四)

作者: 一为迁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9-10 23:19 被阅读0次

    ——记都市达人户外群川西行之扎尕那游

    进到沟里,不知不觉,就到了扎尕那的第一道石门——纳加石门。只见百长高的大石板挡住去路,石面闪亮,立于路旁;近侧则是片石叠砌起来的石山;石山处,河水之架着一座苍老的水磨坊,像是经历日月的磨砺,已拖不起沉重的历史负担,静静地卸下包袱,孤孤的注视着路人。

    穿过纳加石门,天地豁然开朗,这便是扎尕那石门了。 只见两座石峰高耸相峙,拱成石门;南侧岩壁陡峭,没有人烟;北侧为景区,东洼村口和拉桑寺在中间,西边则是达日村和带巴村;业日村在西北边之间。

    穿过扎尕那石门,就看得见耸入云霄的光盖山了。扎尕那的第三道石门——光盖山石门就在山脚下。

    到了这里,你已离开了喧嚣,离开了世俗,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与心灵之旅。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 它的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

    扎尕那四面环山,在山坡上分布有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和带巴村四个藏寨及拉桑寺组成。
    
    
    
    扎尕那山势奇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集石林、峭峰、森林、田园、村寨于一体。售票的景区,其实是东洼村。主要的景点有东洼村、仙女滩、仙女湖、拉桑寺。 
    

    于是,扎尕那境内山峰耸峙,数水穿腾,幽、秀、险、奇、怪、翠、神,美荟萃其中,形成一个意境深邃、内涵丰富的山水画廊。当走进这里,于山间,于林间,于云间,甚或于动物,以及石林间的田地,山间的小路,飘扬在房院上的经幡,无一不在展示浓郁的猎牧和农耕地域特色,也展示着这方人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襟胸。

    进入扎尕那,穿过光盖山石门,来到西侧居高而居的达日村,整个石城便收入眼帘:

    四周皆为石山,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其实,“扎尕那”是藏语,本意就是“石匣子”。

    这个“石城”的北面,是巍峨壮观的光盖山石峰。灰白色的岩石在太阳光的照射里,常常反射出镜面一样的面壁,因此古有“石镜山”的美称;

    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直插天际,凌空入云。在岩壁的呵护下,仙女湖、仙女滩静卧于此,独享属于仙女特有的荣光;

    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构成了进入扎尕那的第二道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森林密布,没有村寨,像是独立的存在,独属于自然的遗迹。

    脚下的西面,不多的藏寨扎堆的聚在坡上。坡山下的小溪,在发黄的草地上静静的流淌,汇聚在一起,趟过五颜六色的鹅暖石,在来的路上,以益哇河的名义,向东流去。

    这些水,从四面八方注入到这座石城,给予了扎尕那特有的灵气,仿佛给这个由东哇村、业日村、达日村、带巴村4个自然村组成的藏族村寨,增添了无穷的富力,在唯一的一个藏传佛教寺庙——拉桑寺的加持中, 保留着独力于世的安详与纯净。

    拉桑寺位于北侧光盖山的山坡上,是一座白色寺院。居于所有建筑的最高处,其余4个村子分布在寺庙下方。

    这样,看上去也有了特别的层次。上层是镜面般灰白的山岩和山顶的原始森林,中间是白色寺院,下层是四个藏族村庄。还有飘扬在寺院的经幡。

    由是我们看到了山体、森林、寺院、村寨、农田、河流;看到了土地上的农耕,看到了山坡上的牛羊,或许还有隐藏在山林间地狩猎。建筑的错落有致与不成规模的农、林、牧三者,在这里有了合理搭配和互补融合,完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空间,人与自然在这里诠释了最完美的和谐共生。

    清晨的朝阳,从石门的上方,斜射到西侧的山坡,渐渐的暖向村寨。这时,村寨与山坡一明一暗,在光影的变幻中上演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几个摄影者,为了抢拍转瞬即逝的场景,扛着相机,仿佛和光影赛跑,不停的奔跑,贪婪的想要将收入到视觉的所有景象,一一装进自己的镜头,凝固每一个唯美的瞬间。

    像约好似的,当太阳的一缕曙光从东方映射到石城的山顶时,寨子里的远近炊烟,也袅袅升起。从高处看去,这些炊烟有的成丝,有的成缕,有的成卷,有的轻快,有的迟重,有的浓灰,有的淡青,有的惨白,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弥漫在寨居的上方,忽而成团,忽而漂移,早先的渐渐地消隐,后来又不断接续。

    忽隐忽现中,太阳的曙光从山顶又强硬地斜射进来,以不容否定的霸气将它的光芒硬生生塞进烟雾,构起神秘与迷蒙的空间。

    斜射的阳光,在穿越石城的上空时,投射到大气中的阳光,被分割成了一道道五彩的金光,像是佛神带着的光芒,从天而降,平添了一层佛性中的神秘面纱,感受到了一种静谧神圣的视觉冲击,如佛法降临,护佑开启。

    山风吹过古老,吹过石山,吹过藏寨,飕飕卷起拉桑寺的经幡,飘起条条彩带,带着人们的虔诚, 在风中祷告。

    那一刻,不知怎的,望向转经的人们,一根一根的经幡绳索,仿佛牵扯起藏于胸怀的心愿,高大了起来;反倒是他们,尽管迈着坚韧的脚步,虔诚地转着一个个经桶,却变得异常渺小,就像那份心思,被挂在飞舞的经幡,任其牵引,任其摆布,直到消去。

    于他们,这或许是与神最近的地方,近到可以直接和神对话。一代代,就这样轮回。没有物质的特别追求,独独活在藏秘的精神里,活在隔世的石城里,独享属于石城的那份静谧与安详。

    清晨,一缕缕炊烟,从藏寨的烟囱里袅袅升起,弥漫在扎尕那上空,给夏日的石城,平添了一丝丝的生气。

    偶尔的几只鸟,在绿绿的的树干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被吸引,地上的鸟也停止了觅食,抬头相望,送去深情的呼应。

    一切,在这里演绎着原始中的自然。这里的树,这里的草,这里的林,这里的地,以及这里的牛羊和这里的鸟,都显得那么古老又陌生,置身其中,丝毫嗅不到一点现代的气生活息,显得那么古朴,那么原始。

    人们却又那么满足。牛粪燃起的炊烟散去的时候,一个一个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着略显臃肿的藏服,离开藏寨,向拉桑寺走去。

    于是,人们汇聚一起,围着寺院,拿出干瘪黝黑的手,在每一个经桶上,留下转过的痕迹。在一次次的经桶转动中,像是在念诵着里面的经文,他们或许在忏悔往事,或许在消灾避难,或许在修积功德。经桶越转越急,在每一次的转动中,仿佛人们把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搁在了那里,像是给灵魂寻找到了一个家。

    还有一部分人,脱了鞋,赤脚匍匐在地,磕着长头,面对寺里的佛,以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以示“语敬”,可以想见的是,他们的心里应该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

    朝佛的这些村民,每一张脸上都镌刻着岁月的划痕和生活的不易,以至于每一个信众,像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腰上,直不起腰身来。

    可分明每一张脸上又洋溢着安详与满足,穷也罢,富也罢,好像身外的东西,与他们无关,只要有一口吃,就已经非常知足。

    他们最在意的,恐怕是找不到了灵魂安置的地方,显得那么的富足。这与我们内心的想法,相去甚远,就像活在两极,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这时,不由让人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描绘了这样一副世外桃源:土地平整宽敞,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农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田间小道交叠连通,鸡鸣狗叫之声能够相互听见。在那里老百姓人来人往耕地劳作,男人女人的衣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宛如神创造的地方,成就了犹如仙境的美好,这就是扎尕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川西漫行(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wm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