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戏剧、电影和小说时,有个很好的词,即主线。这也适用于教学,也就是将本节所有内容串联起来的中心主题,每节课都应该有一条主线。
这时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每节课那么多的碎片知识,如何才能实现?这时你需要将主线想象成一根结实的线或绳索,然后将所有的碎片缀与其上。
需要强调的是主线和主题一回事。如“尊敬的xx,您能否来给我们讲讲你们的骑行经历。”即使上面的主题已非常明确,你也要认真思考主线的问题。骑行经历其主线可以是关于耐力的、可以是团队精神的、也可以是关于危险性的,所以要认识到主题和主线的区别。
为什么要有主线?学生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各科知识零碎杂乱,如果没有明确的主线,再加上遗忘,学生学过的很多东西再次复习时就和学新知识一样。如果有明确的主线,他就可以清楚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把碎片内容重新整理,达到巩固的效果。
怎样才能找到主线?我们要更多的掌握学生的信息:他们的知识水平如何?他们有怎样的期待?他们各自关注的内容是什么?过去学到了什么?只有面对正确的学生,你才可以将内容植入他们的内心。寻找主线最大的障碍在于,每个人都经常说:我有太多的东西要讲,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
案例:在上学期末举行的公开课上讲授《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我选取了传统工业区这部分内容,主线就是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原因,衰落原因,整治措施。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感觉很多内容都重要,很多内容学生都不清楚,自己也觉得新颖,舍不得删除。如果按那样的方式去讲,一节课全是老师讲解,没有学生活动,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讲完。这时我想到布勒内·布朗给出的方法:大纲完成后,将其砍掉一半。当你为损失一半而痛心时,再砍掉一半。想想在45分钟时间内,你讲多少,学生活动时间是多少?重点是学生活动还是教师讲授?是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灌给学生,还是让学生去探索发视,触碰知识,理解内容?当把这些内容想清楚后,我的做法就是大胆舍弃,只留主线涉及内容。这样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去发掘更多内容,也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最终那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都曾说过的名言:“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就能写出更简洁的文字”教师上课亦如此,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不断去研磨自己的课程,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每节课你必须把你要涵盖的一系列主题简化成一根紧密连接的线条――一根可以展开的主线。在某种意义上,你涵盖的主题越少,效果就会越好。
作家理查德·巴赫说过:“伟大的创作取决于所删文字的力量。”对于教学亦是如此,你越是担心学生这不清楚,那不明白,你讲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多,学生知道的反而是越来越少,这样学生会成为知识的容器,只是在不断的装盛,而没有吸收,只会感到越来越沉重,当他无法在装容更多的内容时,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成功教学的秘密也在于所删减的内容。少即是多。
确定主线,你会自动筛除很多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