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 朱光潜 著
写在前面的话:
这周爽约了 +7 小盆友,没能和她一起踏上旅程,这里道歉,骚瑞~
也因这件事,想到了《谈美》最后一章的标题:
「慢慢走,欣赏啊!」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稿。
+7 啊,这篇也算是为你而写啦~慢慢走,欣赏啊~
引子:
阿尔贝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贝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谈美》是本美学入门小书,但观点很多。下面会提到两个小片段,是《谈美》前两章的一些摘录。
之所以选这两章呢,是因为它们可以很快,也很好的,让我们对「美」有个简单的认知。对这本书没兴趣的朋友,看两个小片段也够了;对这本书有兴趣、又没看过的朋友,直接去看书吧~真心不错~
一棵古松引发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话说,园中有一棵古松,不同的人看到它,都会说它是一棵古松。
但是,古松的形象,是随观察者的性格和情趣变化的。
作者列了三个人物原型:木商、植物学家、画家,说这三人同时来看古松,虽然三人都「知觉」到了古松,但却看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木商看的是木料,以及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的是叶为针状、果为球状的植物;画家看的是「苍翠劲拔」的古松。
商人、植物学家、画家,分别看到了古松的「实用」、「科学」、「美感」。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在感受美的时候,要把「实用的态度」与「科学的态度」丢开。
画家不计较实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他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等等,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里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
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
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人性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但要明白,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离开人的观点,事物都浑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都漫无意义。
Boyan 乱入: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你和一个人说,某样东西很美,或者某件事是艺术什么的。那人却说,那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
或者,
你和朋友看完电影,朋友说电影不好看,因为一些情节不科学。
在我看来,前者太过实用,后者太过较真。
而这两者,都太急于带入自己本身的观念。
也因如此,都下意识的,忽略了「美」。
「慢慢走,欣赏啊!」
适当的距离产生美: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喜欢旅行的朋友,应该认得下面这句话:
旅行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而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
作者举了些例子,我简化一下,大概就是说,我们走在某条路上,想到的是它朝向的目的地;看到一些楼呢,就会想到是朋友的住宅或者办公场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被迁移了,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街道或楼房究竟是什么样子。而在崭新的环境中,我们还来不及认识事物的实用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一座房子还只是某颜色某线条的组合,所以我们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之后作者提出了观点:
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适当」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Boyan 乱入:
有一年开春的时候,我妈告诉我小区里的花都开了,非常美,还各种用手机咔嚓咔嚓。但我当时并不在意,后来才明白,自己从来没有认真看过小区。进出小区的路,有绿化区,但我总是匆匆走过,只把它当成去往目的地的必经之路,而忽略了沿途的美。
写这段经历出来,是希望大家看个「负面教材」,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美。
「慢慢走,欣赏啊!」
结语 & 小贴士:
-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最重要的理论
-
《谈美》是本通俗小书,与之相关的专业大书,是《文艺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