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读《青春北大荒》
文/苇眉儿
青春,有美好的一面,有庸常世俗的一面,更有残酷不堪回首的一面。对学生而言,青春就是答不完的试题做不完的试卷;对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青春就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周而复始的劳作耕耘;而对于1968年赴北大荒插队的当时年仅21岁的肖复兴来说,青春是他和54万知青共赴北大荒的那段异常艰苦而又并非全无意义的生活,更是他人生一枚特殊的烙印,早已深深刻进他生命的年轮。
我曾在2018年读到肖复兴描述他离开北京去黑龙江建设兵团那一刻的心情。
“五十年前,1968年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我们离开了北京。这时候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可以说,对这些知青——共和国特定历史中的这个特殊群体而言,青春是感受不完的疼痛。他们在今天,正在渐渐被人们淡忘,慢慢被人们遗忘。肖复兴的《青春北大荒》,是对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展开回望。他的这种回望,是一种文学的精神还乡,是在尝试从另外的角度,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那段遥远的历史。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无权忘记那段历史。要知道,在浩瀚而强悍的历史岁月里,个人是极其渺小的。
卓娅说,为个人活着,是渺小的;为家庭活着,是动物的自私。而他们,章明明,茅淑桂,雷蒙,常玮,蓉蓉,徐静,周平,王乐元,梁月鹅……怀有“胸有朝阳战饿狼”的澎湃激情,写下“扎根边疆干革命,风吹浪打志不移”的血书,凭借满腔热血,和不计回报的献身精神投入到边疆建设中,北大荒就是对他们那段特殊岁月最原汁原味的见证者和最忠实的记录者。他们生命中这座坚不可摧的青春纪念碑上,上书八个大字:理想不灭,热血永存。
《青春北大荒》收录了十一篇短篇小说、两篇中篇小说,以及作者的代后记——《在北大荒和在北京》,这直面人生唯有一次的青春,诠释着如下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对这段在北大荒的日子,肖复兴曾说:“如果说,在北大荒的所有日子里,发生过许多可笑的事情,都可以抹杀或否定,只有两点除外:一点是我们从当地农民那里学到的立场,一个便是我们的爱情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爱情和一切……哪怕是再荒凉、再艰苦的地方,只要你相信有爱情、有诗的存在,你就会强大起来,你就会不断成长。
《青春北大荒》一书,贯穿着北大荒精神,我曾看过一个记者访谈录,内容如下。记者:您离开北大荒已有二十多年了,现在重新审视它,您觉得“北大荒精神”是什么?
肖复兴:以前我们说“北大荒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开荒精神。现在回过头来看,同它保持一段距离再看,我觉得还应该看到它的“遗患”,包括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还有我们这代人整个青春的残酷付出等等。这里面有人战胜恶劣环境的骄傲,也应该有面对历史和自然的反思。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北大荒,是肖复兴永远不能忘却的地方。你的呢,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