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界有这样一个奇闻:一个小学毕业生、采石女、打工妹,摇身一变成了著名期刊的编辑!
在中国期刊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她,就是赵美萍。
赵美萍身在贫困江防乡永福村,父亲是公社会计,母亲是勤劳的农民。
生活虽然贫困,平时只能以玉米糊填饱肚子,可有父母的疼爱,她并不觉得苦。
让她觉的是从父亲得了麻风病,被护士打错青霉素死亡开始。
父亲死了,没有了经济来源,家里异常拮据。偏偏这时候,母亲的前夫杨启东霸占了母亲,变卖了家里唯一值钱的米柜,掏空了整个家。
好在赵美萍和母亲、妹妹,趁着恶魔杨启东睡觉的时候,偷偷地逃了出来。
逃过杨启东的魔掌,美萍以为日子可以好些了,没想到注定只是又一次的漂泊。
母亲迫不得已远走安徽,选择良人待嫁。而美萍却不得不住进养父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童养媳生活。
美萍干着最苦最累的农活,即使是寒冬,只能穿着养父的女儿不穿了的秋衣秋裤,鞋是芦苇编的,根本不能抵御寒冷。
好在母亲母亲嫁了人,几经波折,接了美萍远走安徽。
本以为安徽会是幸福的第二故乡,没想到这只是成长的苦难之地。
继父的家在露天采石场附近,石头垒起来的三间房子。新家依然贫瘠,继父一生未娶,没有积蓄,终日靠上山砸石头挣得80元钱。
好在美萍能够继续读小学,她比任何人都爱看书,读书。每天除了帮大人做家务,打羊草,煮猪食,剩下的时间就是她复习、预习功课的时间。
美萍的成绩一如既往的好,甚至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别人家的父母听到孩子考了重点中学高兴来不及,只有她的父母愁眉不展,没钱交学费。
13岁的美萍心如死灰,把录取通知书丢到了家门口一条小河里。
小小年纪,她决定开始上山采石,贴补家用。砸破了手指,弄破了皮肤,她也咬牙坚持下来。
这些血肉教训锻炼了她坚韧的个性,她不再是柔弱无助的小女孩。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只有她自己颠覆,没有人能帮她。
也就是从这时候,她偷偷地买书看,执着地借书看,摘录名言警句,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就这样到了成年时期,别的同龄人选择外嫁好人家,而美萍却偷偷地跟着当时在上海打工的大川“私奔”。
到了上海,美萍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白天躲在大川打工的寝室里,晚上睡在木工房。
不久后,美萍后来干过洗碗工,也在月浦服装厂打工。
打工期间,她勤劳肯吃苦,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从打工妹一路当上了生产组长,后来成了技术员。
日子一天天在变好,工资也在增多,可这不是美萍想要的。因为即使她干得再好,她只拿得到其他技术员一半的工资。
美萍不甘于现状,报考了复旦大学的成人自考,同时也用为数不多的工资购买期刊杂志。
看了这么多年书,她开始研究杂志风格,开始尝试写作。
起初,她的作品不是被退回,就是杳无音讯。
好在这点小小的挫折没有压垮她。不管工作多晚,她都会在灯下写上几页文章。
苦难是试金石,是她一生宝贵的财富,写作是她的救命稻草。
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的文章开始出现在报刊上,她也成了亿万打工妹的榜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享誉全国的《知音》在招聘编辑。
她心动了,心动的是她终于有机会圆她的文学梦;犹豫了,犹豫的是,她没有大学文凭。
最终,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为了面试拼搏一回。
她看着前三位应聘者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报社主任,最不济也是武汉大学毕业生,她的自信心开始在悄悄地泄露。
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她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贫寒的日子,想起了灯下奋笔疾书的日子,她开始知道怎么自我介绍了。
她说:“我听了别人的自述,有点自卑,因为我只读到小学毕业。从小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毕业便辍学回家,靠砸石头养家糊口。19岁时到上海打工,在打工之余自学写作,迄今为止已经发表1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和小说。”
到了最后,她说:“虽然我没有进过大学深造,但是,社会也是一所大学,我的经历就是一笔旁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它会使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无穷。我请求《知音》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证明自己的潜能。因为,苦难就是我的大学!”
就这样,赵美萍一个小学生成功破格录取成为了知名期刊的编辑。
这出自于《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也是作者赵美萍的亲身经历。
回顾赵美萍的传奇奋斗史,她的童年是不幸的。
童年的不幸却造就了她的韧性,异于常人的毅力,才能让她冲破一次次挫折、打击。
苦难是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她得到了成长,找到自己的路。
如果你觉得生活实苦,那建议你读读《我的苦难,我的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