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所谓“手机维修仪”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中国“机载雷达”发展历程的文章,真是深有感触。文中提到,我国的机载单脉冲多普勒雷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D雷达,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制的。PD雷达在空中可以完全无视地杂波的影响,即便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都能从山沟里精确的发现移动目标,这种雷达对战斗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长期以来,我国相关科技人员连PD雷达的基本方向都搞不清楚。这也难怪,在PD雷达之前的单脉冲雷达时代,雷达大多还是模拟电路为主,数字化都在雷达信号实现测距或者测角滤波以后。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内研究人员主力还是50,60年代受教育的那一拨,基本都只熟悉模拟电路,对数字电路非常陌生,80年代全民电子热,大部分人都还只是在模拟电路的圈子里学习,到了90年代初期,教育的转变和民间电脑的异常高速的发展,对数字电路的人才培养才算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数量,80年代初一个研究所懂数字电路的人不到2%,到了90年代中期,几乎90%的人都只在数字电路上设计工作。社会背景和人力资源,以及教育和科学发展的环境多方面相互影响。文中提到我国的PD雷达实际上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而1980-1995年这段时间研究的PD雷达无一成功。之后这个时期,几个引进的科技产品对中国机载雷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第一个产品是美国的AN/APG-66V2,这个雷达是和平珍珠计划中装备歼8B战斗机的,虽然这些产品在1989年以后就暂停交易,最终没有交付给中国,但是前期的技术和资料工作上,我们第一次清晰地完整的观察到现代PD雷达的完整原理,性能机理,功能和硬件软件的相互关系,组织架构,结构和关键性元器件以及电路基础。第二个产品是以色列的EL/M-2032 雷达,以色列人的雷达说不上多么先进,但是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在当前商用货架产品中攒出一台性能说得过去的雷达的思路,就是这台雷达打破了我国传统雷达设计思维。我为什么把话题扯这么远,其实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民用电子技术又何尝不是跟上面说到的机载雷达技术一样,都是刚刚才开始尝试和学习进入数字技术。。。。也正因为如此,我下面要讲的就是我亲身经历的电子技术故事,在今天看来才是如此的奇葩和值得回味。
鉴于无数的“手机、BB机维修店”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布满了中国城镇的大街小巷。移动手机、BB机的利润已经直线下滑,我得寻找新的出路,也就是按如今时髦的说法,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时一个寓言故事启发了我。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人们发现有一个海岛上堆满了黄金,于是蜂拥而去那个海岛掘金,有一个渔夫就想,既然这么多的人都想去那海岛掘黄金,又都得乘船去,我就撑船赚点渡船费好了。于是许多人在岛上想带走的黄金太多了,最后都被黄金拖累死了,而只有那船夫轻松的赚到了他该赚到的钱。我想,既然“手机、BB机维修店”已经比米店还多,我何不凭借技术优势,把工作重心转向手机、BB机维修仪的研发上来。毕竟修手机、BB机都需要维修仪呀!于是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我的门店差不多都靠陆续开发出的维修仪维系。同时我也招收了一波又一波的“徒弟”。
奇葩的事也就从开发“手机维修仪”开始了。前面我曾讲到,中国的手机、BB机技术都是在引进使用的过程中通过民间渠道先从香港、台湾传进来的。而民间引进的技术名词和电子元器件称谓和当时大陆教科书及专业技术文献上使用的技术名词和电子元器件称谓许多是不相同的。我所开发的所谓“手机维修仪”其实就和当时不少电子市场本来就有买的“读写编程器”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只是当时普遍的电子技术人员并不知道手机维修仪是怎样把一部时常出错、“死机”的故障手机修好的,而用手机维修仪的“师傅”们差不多更是不知“读写编程器”为何物,更不要说“读写编程器”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了。在当时,将一段程序数据写入“存储器”或单片机,不叫写入,而叫“烧码”,“写入”那是教科书上说的。存储器的称谓也是国内教科书和技术文献上的称谓,而我们业内,那叫“码片”。我那时的所谓手机维修仪干的活,其实就是将各型正常手机存储器中的程序数据采集下来,然后写入故障的手机,如同现在的智能手机刷机,刷固件,仅此而已。但那时的手机故障许多就是今天常说的软件故障。所以手机维修仪就是管用,可以立竿见影修好许多的手机。只是那时的人们对“软件”这个名词都非常的陌生。现在讲给今天的人们听我要是不说更多的来龙去脉,真的许多人恐怕都不相信,以为我在瞎编胡说。其实那时就如前面所述,就是搞国防电子技术的人也没有多少懂数字技术。而我呢如鲁迅所说,只不过那时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了,所以我比较早的领略和品尝到了数字电子技术带来的美味。那些年我开发的多款“BB机维修仪”也都是一样的把戏。如果哪位有兴趣的人再去查阅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家级电子技术刊物《现代通信》一类的杂志,一定在若干期的插页广告中,可以找到我那时开发销售的上述维修仪的产品广告。当时我的门店叫“梅林通讯”。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以为我赚了特别多的钱,其实不然。这也许就是一个技术控的自然选择或悲哀。百度对技术控的描述就是:特别喜爱玩技术的人,他们追求技术,了解技术,钻研技术,喜爱技术。往往也擅长技术。在同等选择下,他们更多会选择用技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看来我就是早被“百度”定义了。许许多多年来,我把主要的精力和兴趣与热情差不多都投入到对技术的追求上去了。如何扩张经营,如何融资借力发展、资金运作等这些问题我当时想都没去想。要不然我或许那时就嬗变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了。总之我好像以生俱来就和经商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于是我终究没有成为一个富有的商人。当然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宝马也是可以开的。说到底,还是一个技术控。倒是我曾经招收的哪些徒弟,后来差不多都成了商人,有的返乡成了当地的致富能人,有的成了乡镇干部。唯独没有一个真正成为懂得电子技术的人。为什么是这样呢,这里暂且不表,还是在往后的章节分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