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一些历史类散文的时候,所有人的套路都是原材料引用+对原材料的阐释+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评论。
大家手笔是这样的行文,普通人也是这样。而二者的区别,则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引用
真正的大家风范,在引用原材料时,基本都是拣最精辟简短、最别具韵致的一句。偶尔长篇大论地摘引原文,也是因为史料太过偏僻或太过晦涩。
绝对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为了凑字数整段的引。
2、对原材料的阐释
大家手笔几乎对原文做什么阐释,默认这些所有人都看得懂。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我等凡夫深深的鄙视。
一般人写文,最下者会将原材料通俗地翻译一遍,略高一等的能用或诙谐或优雅或接地气的语言将故事重新将一遍,能讲的生动形象使读者读起来舒服且印象深刻就算优秀的了。
3、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评论
真正厚重的文章,作者所抒几见,独立出来就是一片深刻隽永的哲理小品文。当作者怕你因为哲理太深看不懂的时候,才会大发慈悲地用接地气的例子或言语在稍加阐释。
大多数人写文则依旧紧贴材料人物,感悟没有那么深,眼光没有那么远。
4、遣词
大家笔下,往往一个词能让你驻足半天,感慨万千,你能由这普通的一个词,生发出一大段的叹。
把文章比作衣服,大家写文针脚细密,普通人的文则粗疏松散。是以前者耐读耐看,细嚼慢咽,后者一目十行,一笑而过。
目前我的水平是原材料找不到,讲故事不会讲,见解能吐出一句,词汇量十分贫乏。
尚在一般人之下。
呜呼哀哉!
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