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晚上,收到一条消息,问我最近分享在朋友圈里的文章是不是用手机写的。我只得实话实说,尽管说出来只能表明自己很傻。因为那篇读后感是我在电脑上写好、贴在 qq 上,再转移到微信朋友圈的。如何在微信上发文字也是现学的,发布的时候还收到提醒,大意就是这个功能以后可能不能用,看来微信是鼓励图片的。回想起来把自己写的东西公开出来是一个充满怀疑和犹豫的过程,简直就像是想闯个祸看看结果如何。随着发出文章后就又大拇指回过来,我不知道该不该感受到呼应与交流,只是觉得自己老了,抑或是自己一直是一个温和的人,他们这就是在和我打,瞧我认真的。至于惴惴不安地遭到家人的嘲笑,以为我不走正路,用虚无之功也是活该。把这些尴尬讲出来以后,朋友向我推荐了简书。真心感谢他,这绝对是一个礼物,而且送礼物的人知道我想要什么。
大致了解简书之后,立即确定,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一个大本子。真庆幸自己没有经过博客就直接来到了这里,很显然她的出现是要经过很多积累的。看来我需要搬家了,把我那些零零碎碎,经常找不到的 word 都搬过来,特别是那些笔记呀、疑问呀、零星的所思但是又加不进正在写的文章中的感受啊、翻译了一半的工作啊、突然想起一位老友后不得不写的文字啊、像要临摹一幅画一样的想临摹一段文字的冲动啊……如此等等,还真想不出来有什么不能放进来的。
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个大本子是对自己的一个约束与激励,因为她可以是一种交流和坦白。即便是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之间的深入交流也往往是文字对文字,想到这一点就不用顾虑那些以为网络一定是即时的、肤浅的,甚至是庸俗的说法。而且,在网络时代也一定不是为一堆垃圾寻找新的价值标准,挑出一些精品垃圾,因为人类的先验价值亘古不变,无需更换什么。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网络上的零零总总最终也都是人的贡献,关心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说到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和对“国家”、“民族”等伟岸大词的塑造没什么两样,都要从记忆开始。只是对自己的要求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应该努力去做的。重新开始是人给自己的机会,但不是抹去或遗忘。简书是记忆的好帮手。以前和电脑有关的都是毁灭性的记忆,也就是说突然间他们就灰飞烟灭了,甚至连同电脑一起牺牲了。回到纸本以后则是寻找的记忆,因为你写下来了,他们分明就在那里,但是你却找不到……有了简书,休想抵赖,过度删除重来就是修改自己的历史噢。
当然,还有很多是我不了解的事情,比如在这里发布的文章是否可以在纸质出版物上发表等等,不过,等遇到具体问题再说吧,就我目前的状况来说,先整理、搬家、读书、学习,以专注认真的精神生活在这个满是笑话的时代,这就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