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撒哈拉的故事》随想

作者: 鴟鴺子皮 | 来源:发表于2017-01-07 23:44 被阅读47次

    初识三毛是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尚不会写散文,虽知道散文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我若写来就都散了,犹似流水账。故而,想着看一些名人大家的著作,也学习一下,后来去书店就选择了三毛的《背影》。里面讲了许多有趣的生活故事,但是,因为这本书是写于荷西去世后,所以字里行间中虽有一种轻快活泼,而这轻快活泼里又总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正是这份忧伤才真正的感染了我,让我有了继续了解三毛,继续读三毛书的欲望。

    记得当年我读《红楼梦》时,老师曾说过我的文章有几分《红楼梦》的感觉,后来我读了三毛的《背影》,老师又说我的文章中似乎又多了些其他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可我感觉的出来,多了的就是三毛文章的语言特点。

    我以前读过小仲马的《茶花女》,读完后有一个多月我都沉浸在《茶花女》中,而小仲马塑造的玛格丽特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不能忘怀,这个形象并不是一个具象,有时很模糊,有时又很清晰,似乎那位玛格丽特小姐就站在我的面前,以至最后,我索性将我的英文名命名为玛格丽特。后来我又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都无法忘记艾德蒙·唐泰斯的形象。细细想来果然是姜是老的辣。我看一些书,总是会被里面的人物或是故事情节所感染,有时甚至睡觉都会梦见,就如上大学时我读了《红与黑》,只读了一半,就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一日晚上睡觉,就是因为梦见有人要害德·瑞纳夫人,我想提醒德·瑞纳夫人不要过去,半夜被梦惊醒,一阵唏嘘,无奈之下,选择先放几日再读,生怕读进去出不来了。

    近日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曾被里面的沙巴军曹感染,说不清到底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军曹面对着自己同伴的死亡后,自然会恨透了杀死自己兄弟、同伴的撒哈拉威人,而身为沙漠军团的军曹本身又是一个侵略者的形象,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实在很不舒服。军曹最后死亡了,而死亡原因竟然是为了救几个撒哈拉威的孩子,就像三毛说的“一个被仇恨啃噬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在这篇文章之前的几篇文章中讲的都是些有趣的事,这一篇开始就感觉到有些压抑了。

    三毛曾在她的《芳邻》一文中讲了她家的邻居,一个个的实在是让人受不了,落后的风俗习惯姑且不论,单是那个每天都要找三毛要刀叉吃饭的邻居,就让我有一种想要抓狂的感觉,女人有了不舒服要找三毛救治,不肯去医院,幸而三毛没有医死人,若是真有人去世,不知他的那些芳邻又会有何说辞,看着这书,几乎每个人都是奇葩,直到我看了《哑奴》一文,我顿时被这个可怜的奴隶所感动,甚至有一种怀疑,这个可怜的人曾几何时是否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是曾经跟过一位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人。我曾想过,如果哑奴能够获得自由,即便是到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他是否也能过得有声有色?哑奴是贫穷的,但是他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群可爱的孩子,乐观的精神世界,这比那些身份显贵的人要高级许多。当我读到哑奴被卖到其他地方时,甚至有些不舍,看到他拿着三毛递给他的钱和毯子时,他不顾一切的往家的方向跑去,把东西交给他的妻子时,我已是泪流满面。回想着初见哑奴时他将钱递给三毛时的拘谨,进入三毛家时的羞涩,与荷西三毛把酒言欢时的豪放,我竟有种想救下哑奴的冲动。看到哑奴离去,我仿佛就像置身于那茫茫沙漠,一辆吉普车载着哑奴离去,哑奴仍固执的回头看着,看着三毛,看着他的妻子孩子,看着书外的我,在那炙热的大地上除了吉普车扬起的沙尘,再没有一丝起伏,然而它却牵动了作者以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此,我又不得以再次将其放下,不忍再读。

    我读书时经常会读一半就放下,不是因为别的,往往是因为不忍,我曾经和别人说过,我读到动情处总会有一种不忍,不忍于再读,这种情感我和别的人说去,经常会有人觉得我太过矫情,读书就读书,怎么会有忍不忍之说,直到有一天和一位同样喜欢读书的人谈起来,她说她也有同感,方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

    我在几日后又读了《哭泣的骆驼》一文,刚开始就被里面游击队的到来感到恐惧,总觉得这置于本书最后的一篇文章绝对是有不同的,不知又是怎样一番境界,但我有种预感,这篇文章会揭示出三毛与荷西离开撒哈拉的原因。我就像是作者一样开始以为巴西里是坏人,是恐怖分子,是魔鬼,但是后来当作者和巴西里真正接触后方知传言是多么的荒谬,事实的真相竟是巴西里是沙伊达的丈夫,是奥菲鲁阿的哥哥,游击队打过来的目标不过是想要争取民族的解放,争取的是人民的自由,不再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是何等的高尚目标!当三毛了解了游击队的真实目标后,她甚至选择了帮助巴西里,三毛是受西班牙政府保护的,但是她却帮助了撒哈拉威人,虽然最后,游击队失败了,巴西里也死了,但是我却想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巴西里的形象似乎和谭嗣同的形象重合了。在文章开篇说的阿吉比是一个如何优秀的人才,但是,最后恰恰就是这位“优秀”的人想要强暴沙伊达,甚至最后残忍的杀死了沙伊达,只因沙伊达是天主教徒。读至此处,已是泪眼模糊,放下书本只觉难受,回想着巴西里的父母实在是睿智的,他们早就预感到了结局,只是不知道,书中也没有写,当白发人送黑发人时又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写至此处,便是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想法,将其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询,聊做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撒哈拉的故事》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qq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