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情商能力这一个章节。
一.情商包含了4个维度
a.认识自己的情绪(莫名郁闷,烦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情绪)
b.感受他人的情绪(不长心,缺心眼儿型)
c.使用自己的情绪(交流时,会根据对方的高兴难过,用对应的情绪回馈)
d.管理自己的情绪(我就属于管理情绪能力非常弱的那种人。特别顺的时候,意气风发,遇到困难或者一点打压一蹶不振,无法继续上路。)
二.情绪管理的4个阶段
1.不知不觉(没有觉察自己的情绪)
2后知后觉(意识到问题,知道怎么了。但是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3.当知当觉(每天写心情日记,把自己的情绪记录展示在本子上)
a.之前发生了什么
b.当时我的心理变化怎么样
c.我最终爆发时发生了什么
4.先知先觉(提前预防)
a.思考怎样才能预防这些问题
b.我怎么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
三.如何管理情绪
1.要认可情绪
2.帮助孩子通过绘本,场景等方式给情绪命名
正面的:开心,兴奋,自豪
负面的:难过,生气,沮丧
还有孤独,担忧,困惑等等。
3.管理情绪的原则
a.不压抑,疏比堵重要
负面情绪要抒发,表达出来。不要憋在心里
b.不分散注意力,直面比逃避重要
c.不贴标签,情绪不好,不意味着人不好(不可以说怎么这么不听话,脾气怎么这么差这一类的话)
d.不谈条件,父母的爱不是只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才显现。(你再哭,妈妈不喜欢你了。再哭,妈妈就不理你了)
四.实际案例
看了这本书特别感同身受,在养孩子的这几年,出现了很多跟书中类似的场景。
1.不知不觉。在我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脾气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一言一举影响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发脾气就是错的。
从2016大概开始,快3岁溪溪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看到好奇的吃的玩的就要买,我感觉大概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2019.3月份左右,我都是处于不知不觉的阶段。
当时她还小,两三岁,三四岁,我还是以自己成长环境下形成的固有思想去理解她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孩子嘛,吃喝玩乐是天性。所以多数发生在去超市买东西,或者逛商场看见玩具要买的时候,还有就是吃饭的时候。
记得有一次两岁半左右,为了要奇趣蛋,因为已经买过了我没给买就上楼了。回家后又一直哭,到最后我记得也没有劝下来,结果又买了一个才算完。从那时候开始她的脾气和我的脾气就慢慢起来了。
还有一次,大概3岁,逛商场,她要一个三百块钱左右的琴。粉色的,相中了。我就觉得她还小,也不会玩,再一个买家来新鲜几天也不玩了,那时候挣的也不多,说真的不舍得买。她不愿意,她哭,我也很生气,老公骑车带着我俩就回家了。
那个时候,我可能就开始发脾气,管不了的时候就发火了。
来到青岛以后4岁,到5岁那一年,是我发脾气最多的一年。
当时做房产中介的工作,早上送完孩子上班。早上起床,需要管她穿衣,洗脸,吃饭,梳头等等。由于时间紧迫,当她动作慢,磨磨蹭蹭的时候,或者我来不及的时候,我就会吼她。
“你快点行嘛,我要迟到了”“你抓紧点,给你5分钟时间”“你上学迟到没事,我迟到要罚钱”这一类的话,还有“吃菜,不吃菜有啥营养,看你瘦的”等等。
还有晚上睡觉的时候,“抓紧睡,明天还得早起,你能起来嘛”“都几点了你还不睡”等等
每当买东西时,垃圾食品或者我认为贵的不该买但是她偏想要的东西时,我都是说“别买了,没有啥用”“不要了,你在这吧我走了”。当然开始会说“别买了好吗”,不听火气就来了。
上班急三火四,生活鸡飞狗跳,忙忙碌碌却浑浑噩噩,日子一天天地过着。
2.结果,大概一年过去了,她的脾气也很差,经常犟嘴,经常晚睡。大概2018年的春天,猛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后知后觉了。
有一次,出现了很激烈的斗争,甚至还动了手。
应该是一个周六,她周六都是跟着我一起去上班的。我记得是下午。她跟我去看房子,坐着同事的车。具体起因我忘了因为啥,反正在车上我俩动手打了起来。她跟我对着干,用指甲挠了我,手面两三处破了皮。我也在气头上,打了她的手很多下。那一次我歇斯底里,我怎么了,一个人辛辛苦苦养到好几岁,却这么小就成了白眼狼。我感觉不值,不知道这些年的付出都为了啥。
还有一次,在她弟弟家。弟弟买的新衣服,她非要穿回家。弟弟穿着大她穿着大小行,但是是蓝色的。非要穿,我就不让她穿。毕竟是新的,人家刚买的,不愿意让她给霍霍。好像是商量不通,我就急了,硬给她扒了下来。她大哭,就上手去拍我。我更火了,用手狠狠地揍了她屁股。这些好几个家里人都看在眼里。
也就是那段时间,嫂子说该好好地管管妮了。老是这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并且越来越难管了。她说有的时候不是怨孩子,而是先怨我。止不住火就急了。
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确实脾气大是学习了我。我越管制她越不听。
但是那段时间我仅仅是意识到自己不对了。没有个正确的解决方法。
直到今年夏天以前,我感觉都处在后知后觉的阶段。
比如吃饭的时候,我说吃点馒头吧,不吃不挡饿。她会说我不饿,好的时候说不喜欢吃,不好的时候会说“我就不吃”。一听这话,我更急。就会说“不吃拉倒”。
还有吃菜也是最让我觉得愁人的事。每次炒两个菜,她一共也吃不了几口口。我说“吃点菜”“我不爱吃这个”“我光吃馍馍就行了”,看着她那点点饭量,说了也不听,我蹭的一下火气就会上来。
还有上超市里,看见冰激淋或者薯片要买。她会说“你给我买好嘛”我说“买了你就不吃饭了”“这些东西不好”,她说“我吃”,有一次我看她很想吃什么东西,态度特好了,就给买了,结果吃饭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我就说“你不是说你吃饭嘛,吃啊你倒是”,很生气。 还有就是我不想给她买,她不听,非要买,一直哼哼,我就会说“我给你说不买哈”“我不会给你买的”,我知道这样说不对,但是气头上还是没有控制住。
过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过后想“我也不想这样,我又没有控制住”,有时候也会自责。“我很糟糕,一个孩子都养不好”。意识到了“真的不该这样做,”却事与愿违时,会深深地自责。
其实,当妈妈这件事和学习其他技能是一样的。如果每天都有很深的挫败感,自然不会有“我要提高技能”的资源。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走了很多弯路,停留在了头两层的情绪管理世界。
3.当知当觉 这个阶段,我似乎做得还不好。
大J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写心情日记。把每天出现过的所有负面情绪写下来。
写心情日记时,要避免仅仅记录情绪。比如,特别笼统地写“我今天又发脾气了”,“我又吼孩子了”。重要的是要记录3点:
a.之前发生了什么
b.当时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c.我最终爆发时发生了什么?
比如吃饭那件事,就应该写
a.放学以后,她要吃东西,我看她很想吃,并且态度很好,说会正常吃饭的,心软了,给她买了一个。很少,感觉不太会耽误吃饭,满足了她。
b.后来,吃饭的时候,我就给她掰了很小一块馒头,结果在手里拿了一会儿不爱吃,告诉我“不吃了”。我说“你不是说会好好吃饭嘛,你倒是吃啊!你说话不算啊"
c.结果我一这样说,她就倔个嘴,不吭声。真就不吃了。或者有时候会顶嘴“我就不吃”,我火气立马窜上来。那次我没憋住,拿馍馍去投她。结果没投住她,投到了她大娘身上。
我知道这个事我很不对,尤其拿馍馍投这个事,很不应该,很尴尬,在大人孩子面前失态了。
其实,正确的当知当觉应该是这样的。跟大J的处境很相似。每次自己被激怒的情况和之前发生的事非常类似,那么触发点也特别类似。
1.溪溪不好好吃饭。背后的原因是,我对她的忧虑。怕她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
2.父母权威的树立。我说她不听,这折射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之争”。我希望她听我的,她没有做到,我不得不拿出父母曾经对待我的架势,希望通过吼叫让她服从于我的权威。
其实,这个发现有助于我以后的改进。当我情绪酝酿,累积的时候,最近,我发现进步了一些,我心里会有一个察觉,“小心,又要火山爆发了”。这样的当知当觉,我还要继续训练,帮助自我管理情绪。
提升到第4个层次,先知先觉,还要努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越来越好。
我们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一定记住我们说了什么话,却一定会学会我们的行为。父母自我管理情绪不容易,这是我们一辈子需要修炼的功课。
今天先写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