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黄疽的主要原因
黄疸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宝宝体内胆红素增高。虽然名称里有个“红”字,胆红素其实是人体自然产生的黄色色素样物质,是正常的代谢废物。宝宝出生前,胎盘负责排出这种废物;出生后,肝脏负责将它们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但宝宝刚出生时,肝脏功能还不是很健全,不能完全排出胆红素,就会使胆红素的产生量大于排出量,造成新生宝宝出现黄疸。
黄疽的主要症状
黄疸的主要症状是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变黄。黄疸通常起自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消退时顺序则相反,身上的黄色会先退去,然后才是面部。因此,黄疸初期,家长会发现孩子白眼球变黄,这个部位的黄色要等黄疸几乎完全消退。
按照出现的时间和深浅程度不同,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通常,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至9~10天内出现的黄疸是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现象,主要表现为白眼球和面部发黄:如果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或出生,1个月后出现黄疸,几小时、几天内皮肤明显变黄,就要怀疑是由溶血、感染等引起的病理性资植,需要请医生检查。
如何应对生理性黄疸
退黄疸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给宝宝哺喂乳汁。新生儿的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因此宝宝排便的次数越多,排出的胆红素也就越多,相应地,黄疸消退得就越快。而要想增加排便,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喂乳汁。因此,对于已经出现黄疸的宝宝,要注意保证喂养量,如果黄疸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适当增加喂养量。
此外,适当晒太阳对黄疸消退也有一定的帮助。为了避免直射光损伤视力,晒太阳时要用衣物或帽子遮挡住宝宝的眼睛,并充分暴露身体皮肤,但注意不要着凉。照射时避免晒伤。
不建议给黄疸宝宝喂糖水。这是因为糖水易使宝宝产生饱腹感,减少母乳喂养次数和喂养量,影响大便排出的次数,进而影响胆红素排出,不仅对退黄疸无益,甚至会加重黄疸症状。
出现黄疸是否需要照蓝光?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宝宝黄疸的程度,给出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建议。如果症状较轻,无须用药,随着宝宝代谢功能的完善,黄疸会逐渐消退;如果黄疸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采取照蓝光的方式帮助退黄疸,避免高胆红素对宝宝大脑造成伤害。总之,医生会根据宝宝出生时的体重、已出生多少小时和黄疸程度,综合考虑是否需要照蓝光。
崔医生特别提醒:如果家长不能准确把握黄疸的程度,可以带宝宝就医检查,万一是由溶血、感染等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也能及时查出。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生理性黄疸的一种,往往在母乳喂养一段时间后出现,且消退较慢,持续时间较长,有些宝宝3~4个月时可能还没有完全消退。黄疸长时间不消退会不会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呢?对足月出生的健康宝宝来说,出生后5天胆红素水平不高于17mg/dl,就没有超出正常范围,不必过于担心。
母乳性黄疸真的是母乳引起的吗
毫无疑问,母乳性黄疸与母乳脱不了关系。很多新生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是因为母乳中有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宝宝体内胆红素代谢,再加上新生宝宝的肝脏代谢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胆红素水平会比较高。不过,胆红素水平基本上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随着肝脏逐渐发育完善,代谢加速,母乳性黄疸会慢慢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时,不要因为紧张焦虑而选择停掉母乳,以免宝宝进食母乳不足,排便减少,排出的胆红素减少,积聚在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延长黄疸持续的时间。
如何应对母乳性黄疽
要解决母乳性黄疸其实很简单,家长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坚持正常喂养。母乳性黄疸虽然持续时间比较长,但对宝宝的健康影响不大,而且母乳有利于退黄疸,因此应坚持正常喂养。
第二,评估黄疸程度。如果家长认为宝宝的皮肤太黄,或者对黄疸情况非常担忧,那不妨带宝宝去医院测一下黄疸值,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治疗。
第三,等待。不过,等待的前提是,宝宝的黄疸值一直处于安全值范围内(出生后5天的胆红素水平低于17mg/dl)。待宝宝的肝脏发育成熟,母乳性黄疸就会自然消退。
崔医生特别提醒:母乳性黄疸只是新生宝宝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疾病,通常不影响接种疫苗,但医生会根据黄疸值给出具体的接种建1议(包括是否可以立即接种)。
以上内容,整理自《崔玉涛育儿百科》
另:很多医生会建议给宝宝使用《茵栀黄》,这是没必要的,茵栀黄药物会给宝宝肠胃造成严重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