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敬在不言中

敬在不言中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08:08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901001

    【原文】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白话】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着冠冕礼服的人以及失明的人,若他们来拜见的时候,即使这些人年少,孔子也一定会从坐席上起身;若经过他们身旁时,一定会快步疾行。

    思考之一】孔子的敬上与某些人的媚上,有何不同?又有何深意

    圣人的作为,都是中规中矩、合于礼法的。孔子是至圣,圣人已经格除了私欲,把心思都放在他人身上——对他人的苦乐感同身受,一心想着怎样帮助别人,就像慈母对待爱子那样。

    孔子见到服丧者,必定能感受到他的哀痛;而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表达出一片想要陪伴对方、抚慰对方的心意。见到盲者,就会想到他们的种种艰辛,便心生怜悯,总想为他做点什么;见之而油然起身,正是同情怜悯之心使然。

    为什么孔子见到官员也必定会起身?这是敬上,绝对不能等同于有些人那样怕得罪官员,而讨好献媚于他们。因为孔门圣贤都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绝不会有媚上求荣之心。孔子对服丧者、盲人和官员的起立,背后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观的表现。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

    为什么就必对官员起立呢?从浅的地方来说,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定位,都希望别人给予自己符合其自我定位的待遇,否则就会感到失落。例如,长辈都希望小辈对自己恭顺,如果小辈对自己造次,就不免伤心。将心比心,官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心理定位,他当然也希望得到众人的尊敬。如果大家见了他都爱搭不理的,那也很难受。如果他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自然也不会来而无往;如果上下相敬,就会使一方政通人和,其实对各方都大有好处。从深层次来说,孔子的忠恕,是将尽己之力为天下谋福祉。官员受命于朝廷,是国家的表征,而国家是百姓生存的所依。仁者爱护万民,岂能不敬爱自己的国家。所以,就像我们向国旗敬礼那样,孔子见到穿官服的人而起身致敬,正是对国家赤诚敬爱之情的自然流露。

    而一般人的媚上,则是讨好,取悦于上级,是讨取别人的喜欢,有逢迎谄媚之嫌。媚上的人必定欺下,这些人大多无德,心中缺乏基本的信仰。

    圣人在这种很小的地方都会照顾到,足见仁者的爱人之心,不仅阔达四海,而且也细致入微。

    思考之二】本章孔子的“必作”“必趋”的“必”字,怎么理解?是出于道义?习惯

    本章两个“必”字特别值得体味,它道出了孔子的仁心沛然莫之能御的状态;孔子不是先想到要遵守某个礼,然后才去做的。而是心中充满了仁爱,他看见忧苦者弱者,就不由得深生悲悯;看见代表国家社稷者,就不由得至心恭敬;乃至看到种种义所当为的事,就不由得要去担起来。这完全是道义所在,是圣人仁德的习惯的自然流露。

    思考之三】圣人在不由自主地行仁时,会快乐吗

    “我欲仁,斯仁致矣。”圣人行仁,是出自于自我修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俗人把满足欲望当成动力,圣人把控制欲望视为快乐,并把行仁作为自己的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敬在不言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ve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