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侠客行》,也正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侠客行》的开篇。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镛,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所写的武侠小说往往也表达了某种哲学思想。《侠客行》无疑影射了中华传统文化,很适合于解释中华文化的代表作《道德经》。
《道德经》在中国只受到部分小圈子的青睐,大部分人都将它归为封建文化糟粕。在一些学术交流、文化讨论圈里,德国或者日本的学者,会指着中国教授的鼻子:“你根本就不懂道德经”。金庸在《侠客行》小说中,将最厉害的侠客神功安排在了海外的一个岛上,隐喻了中华文化反而在海外受到重视的现实。中国的另一部实用心理学经典“王阳明心学”,也远渡重洋,在岛国日本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崇拜。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人手一本《王阳明心法》,就好像我国在特殊时期人手一本某某某语录一样。
明治维新(日本语: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明治维新这个“明”,就是王阳明心法的“明”,以哲学思想改变整个日本民族的精神面貌。(这是一个很大的巧合,金庸的小说怎么有一部分跟现实重合了?!有一种解释叫做集体潜意识,动物虽然没有独立的意识,却具有一个集体意识,动物的行为照样是很智慧的,比如蚂蚁和蜜蜂,更将这种智慧诠释的淋漓尽致。)
王阳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作为唯心学说的代表人物被批判的。这几年,他又被众多作者包装为现代人的心灵导师。
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都直言自己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同时他又被毛泽东、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人一致推崇。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明治维新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生俯首拜阳明”一语就出自日本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
王阳明心法脱胎于道德经,实用性得到了提升,更容易理解,但论到博大精深,依然首推《道德经》。
道德经到底讲述了什么?
金庸在武侠小说《侠客行》当中, 所表达的思想,十分值得学习,可以当做解读道德经的指导。
(《侠客行》内容梗概:一向平静祥和的小市镇侯监集上,忽然来了二百多名杀人不眨眼的强盗。镇上乡亲们都熟悉的卖饼老者王老汉,却被赶来的金刀寨强人指称为“吴道通”。强盗向吴道通索要玄铁令,吴道通当做听不懂,笑呵呵的递给强盗头目一个烧饼。强盗头目一气之下将烧饼打飞。吴道通用来夹烧饼的火钳,瞬间变成了一对判官笔,以一身惊人武功与来者搏斗,身受重伤,没有了呼吸。
十二三岁的少年乞丐因饥饿过甚,在众人打斗后的瓦砾堆中捡拾了吴道通所烤的一只烧饼,而这只烧饼里,却正藏着金刀寨强人苦苦寻找、吴道通拼死保护的一块玄铁令。
江南玄素庄黑白双剑石清、闵柔夫妇现身侯监集,见吴道通已然毙命,遂追上了离去不久的金刀寨周牧等人,最终一无所获。石清夫妇不甘心,重回侯监集,细细搜查吴道通,仍未有所获。闵柔看到吓昏才苏醒的小丐,心生怜意,送给他一锭银子而去。小丐吃饼,却差点被饼里所藏的一块黑铁崩坏牙齿,这正是众人苦苦追寻的宝物玄铁令。于是小丐被刚刚赶来的雪山派及再次前来的金刀寨以及石清夫妇等一干好手团团围住,纷纷将手伸向乞丐,向其索要宝物。玄铁令主人谢烟客忽然现身,一招“弹指神通”击退众人,收回此令。但他早年曾发下毒誓,须满足持令者一个要求,江湖人士拼命寻访此令,也正是要有求于谢烟客。谢烟客怕有人借小丐要挟于他,遂携小丐匆匆离开。
谢烟客怕有人指使小丐,厉声询问,得知小丐并无父亲,仅与妈妈及小狗“阿黄”僻居荒山,大字不识,不谙世事,还被妈妈呼为“狗杂种”。某日妈妈突然失踪,小丐遂带“阿黄”四处寻找,自己从山上掉落而与小狗亦走失。谢烟客欲令小丐求已一件小事了了自己所发毒誓,但少年却从来不会求人,不管谢烟客如何用计,总不肯开口相求。
到摩天崖,谢烟客传授他两种极阴、极阳的内功,欲让他走火入魔而死,以绝后患。经过数年勤学苦练,少年果然体内阴阳交战,即将走火入魔。危急关头,长乐帮上得摩天崖来寻找帮主,帮中医道高手贝海石助他暂脱走火入魔之险,随后将少年劫回帮中,称说少年名石破天,乃是其帮主,更在欲杀帮主报仇的展飞奋力一击之下,无意间打通了经脉,成就其阴阳合一之无上内功。
展飞的胳膊在全力一击之下被反震脱臼。石破天帮展飞把胳膊接上,并笑称从小就经常给阿黄接骨。展飞问阿黄是谁,得知阿黄是一条狗,误以为石破天笑里藏刀,将要折磨他。气得大骂石破天“狗杂种”以求死个痛快。没想到石破天,欣然接受了“狗杂种”这个称呼。
而“一日不过三”丁不三的孙女丁铃铃却将其误为真正帮主,因其与真正帮主交好半年,并且其在真正帮主肩头咬下的伤痕,也在石破天肩头找到,遂不听石破天辩白,在爷爷丁不三的安排下,两人同拜了天地,结为夫妻。
而另一边,先前的的帮主,却早就逃之夭夭。因为这个帮主是用来应付30年一度的侠客岛之行。然而去过侠客岛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更有许多江湖人士被侠客岛赏善罚恶使者杀死。
石青夫妇寻找在雪山派闯了祸而逃跑的儿子,恰好碰到了石破天。因其臀后印迹,石清夫妇以父母儿子相认,而对石破天浑然不知自己身世之事,只认定是他从凌霄城中出来之后生了一场重病失忆所致。
但在长乐帮总部,赏善罚恶使者揭出真正帮主石中玉,更借其口揭出一切皆为贝海石安排,利用石破天与石中玉之外貌酷似,又在其身上做出种种伤痕模仿而致。但为挽救长乐帮帮众的性命,石破天还是以帮主的身份接了侠客岛的赏善罚恶令。
这里面又发生了一些情节和感情变化。)
侠客岛上,众人明白三十年来诸多武林高手前往侠客岛而一去不返的真相:原来岛上一山洞内石壁上刻着李白所作五言古诗《侠客行》,而全诗每句都隐含一项绝顶神功。侠客岛龙、木二岛主以赏善罚恶令从中土逼请来众多武林高手,只为一起参详神功,其所屠灭之帮派会众,其实皆为可杀之徒。但入岛参详神功的众人却都拘于诗句的解读,见仁见智,歧见杂出,始终无人能够破解,而又皆为神功之神妙所吸引,再不肯离开山洞。石破天因不识一字,满眼望去,只见到石壁上所刻画之文字之形状,诗句图形,在他眼中只是导引内息流动或剑势走向的指示,最后一座山洞的蝌蚪文字更是打通内息,融会贯通剑法、轻功、内功等高深武功的关键。当他从头至尾看完一遍,竟于不知不觉间练成这项神功,成就了武林中第一人,也破解了侠客岛的天大谜团。岛上群雄也得以回归故土。(其他不重要的情节已省略)
金庸在侠客行后记当中写道:各种牵强附会的注释,往往会损害原作者的本意,反而造成严重障碍。《侠客行》写于十二年前,于此意有所发挥。近来多读佛经,于此更深有所感。大乘般若经以及龙树的中观之学,都极力破斥烦琐的名相戏论,认为各种知识见解,徒然令修学者心中产生虚妄念头,有碍见道,因此强调“无着”、“无住”、“无作”、“无愿”。邪见固然不可有,正见亦不可有。《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皆是此义。写《侠客行》时,于佛经全无认识之可言,《金刚经》也是在去年十一月间才开始诵读全经,对般若学和中观的修学,更是今年春夏间之事。此中因缘,殊不可解。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书本表面上,为此本书增加了作者的真实生活故事和心灵净化的新创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