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类上来分,《道德经》大概有三个版本:传世本、帛书本、楚简本。传世本为历代学者注释,居不完全统计有三百多个版本,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汉)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帛书本出自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973年出土,据当代学者分析甲本抄写早于乙本,且祖本不同,有甲、乙两个版本,均为残本,现流传《帛书老子》为甲乙甲乙本合订校订本。楚简本出自湖北荆门郭店楚墓1993年出土,竹简并不完整大约只有传世本的三分之一内容,对帛书的校定,以及传世本难以理解之处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第一次打开的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子王弼注》,粗略的浏览了一遍,主要参考陈鼓应先生的翻译。文章多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通篇多处言及圣人如何如何,第十九章又言“绝圣弃智”。难不成推广圣人之德就是为了把圣人全部绝了?诸如此类还有许多,陈老解读多有附会之言,徒增困扰而不能尽其义。
第二次打开的是最近古本的《傅奕道德经古本篇》,以此作为蓝本,帛书作为对比。读书必先识字,我们所认识的仅是1955年之后推广的简体汉字,古文字水平实在有限,在阅读古本时候不免的又得繁转简,部分文字没有对应的简体字,有不得不去深入探讨一番,如此读书事倍功半。由此得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多版本对比校读,以简单的“找不同,作比较”认识不同版本在历史流传中的衍误疏漏。
第三次打开的是备受学术界推崇的《帛书老子》,校读完成之后,认知是碎片化的,这次要做一个碎片化整理。系统的梳理老子提出的各种概念,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形成立体的哲思系统,务求读通文义。这种通读不同于我注六经的自圆其说,而是尽可能的消除代入感,辅以学术渊源、流传影响、社会背景、人物历史、考古资料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尽量客观的认识其人、其书、及其道理学术。
第四次打开的是生涩难懂的郭店《楚简老子》,通读之后仍有许多难以理解,或文理不通之处。需要借助简本及古今学者的解读进行理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须得以古为本,兼阅百家言,思考分析得出自己的认知。
第五次打开的有可能是以上版本中的任何一个,在完成略读王弼本、校读傅奕本、通读帛书本、判读楚简本之后,或许还会再认知些其他版本,或许再也不会逐字逐句的去拜读,或许会像东坡先生说的那样旧书不厌百回读。立足于现实,或有所思,或有所感,或有所悟。
有没有一本书值得终身去读?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类的书很多,有的人《周易》能琢磨一辈子,有的人《史记》能研究一辈子,还有读《吕氏春秋》、《资治通鉴》、《菜根谭》等。
为什么要去读《道德经》?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起初仅只是因为太闲而已,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安静下来了,慢慢的没那么焦躁了。再加上对道文化的兴趣和对道论的认知不足。想要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五千言到底说了什么,或许这是坚持的动力之一。
读《道德经》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得辩证的去看待。书,说到底只是个工具而已。要不要用?或者要怎么去用?得看各人。营销国学的那些人列出很多好处,不过都是一己之言罢了,听课的人觉得有用才是真的有用,靠推广功用来吸引人去读书,已经失去读书的意义了。
戊戌年丙辰月丙子日
网友评论